|
臺師大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11月6日舉辦「114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校內說明會暨成效評估實務經驗分享會」,由中心江學瀅主任介紹計畫申請注意事項及114年度新增重點說明,亦邀請資訊工程學系紀博文老師和地理學系陳哲銘老師,特別分享計畫執行之實務經驗及成效評估,幫助老師從中吸取經驗,獲得計畫撰寫之靈感。
教育部自107年度起推動「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鼓勵教師透過教育現場提出問題,藉由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以及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之研究方法與評量工具檢證成效,以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
分享會主持人劉美慧教務長開場時表示,本校每年的計畫通過率皆大幅高於全國平均,113年本校計畫通過率為61.4%,通過件數亦在全國國立大學中名列前茅,她對本校教師不斷精進深表敬佩,藉由提出教學研究計畫提升課程教學成效,希望教師於今日活動結束後有實際行動,踴躍提出計畫申請,也謝謝教學發展中心給予教師的支持及協助。
紀博文老師自111年度起連續三年獲得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支持,其分享計畫發想動機,乃因本校推動雙主修事後認證制,眾多學生蜂擁修習資訊工程學系課程,因此為解決實際困境,嘗試於同一門課程以實體、同步及非同步三種教學方式,探究不同教學模式對於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影響。
紀博文老師認為,撰寫計畫的出發點應該是「老師」自身,因為是老師有想要解決的問題或想嘗試的教學方式才提出計畫,教學實踐是讓老師們去嘗試各種教學方法的研究計畫,畢竟不論計畫是否通過,授課仍需進行,重點在於:我們花了多少的力氣去反思、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呢?
陳哲銘老師同樣曾通過3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老師分享學習成效評估設計原則有二:一是應定義明確的研究問題、解決方案與教學目標,二是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檢核項目與工具。老師分享107年獲得亮點計畫,運用George Siemens之連結論,將地理學科以人際連結、人機連結、人地連結結合至課程當中,探討實驗組的課程設計增加的人地連結,是否有助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陳老師透過研究設計,以行動研究法配合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對於成果評估則採取量化分析為主、質性分析為輔之方法,探究研究假設是否成立。他表示,雖然對每一次的計畫申請是否通過皆充滿不確定性,但惟有實際撰寫計畫提出申請,才有通過的可能,過去的審查意見也有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可作為未來計畫修改及調整之參考。
教發中心江學瀅主任說明,114年度計畫申請類別新增「情緒健康與福祉」專案,校內計畫徵件時間自11月21日(星期四)至12月8日(星期日)截止,請有意願申請之教師於期限內送出計畫申請。教育部自113年度起已調整主持人費用標準,由每月至高8,000元調整為1萬2,000元,並且新增博士生擔任計畫兼任助理之每月1萬元加碼補助,計畫申請相關資訊可參閱本校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網站公告(網址:https://reurl.cc/e9GjaQ)或教育部計畫專案辦公室公告(網址:https://tpr.moe.edu.tw/index)(撰文:教學發展中心 / 編輯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