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668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11-07
近七成民眾居家日常使用國語互動 學者研究發現文化教育影響因素
圖
臺師大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主持人、國文系鍾宗憲教授說明「如何從事有效的文化教育」研究調查結果。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持續觀察國人對於文化教育的態度,並逐步訂定推動方案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在今年9月進行一項名為「如何從事有效的文化教育」的電訪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國人在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與原生族群的文化連結之間,出現脫節現象。

這項調查以臺灣地區(包含金門縣、連江縣)為範圍,委外電話訪問全臺15歲至59歲民眾。結果發現:受訪民眾高達73.2%自認是「閩南人」,其次是是「客家人」的11.2%,但是最適合使用原生族群語言溝通互動的居家日常生活,卻有高達68.6%近七成的民眾在家中使用「國語」,29.7%使用「閩南語」,而使用「客語」僅有1.4%。

分析其中的具體使用情況,隨著年齡的提高,平常在家中主要使用原生族群語言的比例越高。50歲–54歲是使用率平衡的年齡層,55歲–59歲受訪者的原生族群語言使用比例就高於國語。

比對去年研究團隊的調查結果,超過五成的國人自認不了解原生族群文化。然而在今年的調查中,37.6%的受訪者不認為家中使用語言的習慣會影響對原生族群文化的了解。顯然「居家語言習慣」和「對於原生族群文化的了解」已有脫節的現象。

反倒是在問卷中「生活環境對原生族群了解程度的影響」(包含社區鄰里、地理人文)以及「學校對原生族群了解程度的影響」兩項,分別有84.2%和74.3%的受訪者認為是影響的主因。耐人尋味的是:在去年的調查中,有72.3%受訪民眾同意「國語文、本土語文的能力弱化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流失」。

研究團隊主持人、國文系鍾宗憲教授研判,雖然同樣是去年的調查,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對「文化教育」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家庭教育」(53.6%),但是國人仍然強烈期待家庭以外的教育資源。

關於教育場合方面,受訪者認為居家生活接觸最的文化產品是「影視作品」(60.0%)和「音樂歌謠」(52.1%),均超過半數。

較為特殊的是,研究團隊根據去年調查結果有高達85.7%認為,「體驗」是落實文化教育最重要方式,在這次的電訪中特別進行追問,有近9成受訪者(89.3%)認為學校校外教學、團體或個人旅遊參訪,有助於「文化教育」的推動;有53.5%的受訪者認為,旅遊的目的在於「學習新知」。

如果比對今年另一項調查項目,有47.8%的受訪者回答「旅遊、參訪紀念品」是接觸最多的文化產品,研究團隊據此呼籲國人重視旅遊的規劃和實踐的品質。

此次調查另外也提出「AR、VR、3D動畫、電玩遊戲等科技發展,對於推動文化教育有沒有幫助」的問題。有80.5%的受訪者對此抱持肯定的態度,顯然都感受到面對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的取得、教育的方式,乃至於體驗生活的安排已經不同以往。

本次調查共計撥出35960通電話號碼。其中15994通是因為隨機抽樣所產生的空號號碼,成功接聽的電話數為4565通,完成有效樣本1070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個百分點。(資料來源: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教育智庫辦公室 / 編輯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