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510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11-01
從交通門外漢到為行人而戰 大傳所吳宜蒨校友倡議「還路於民」
圖
大眾傳播研究所110級校友吳宜蒨。
圖
吳宜蒨訴求交通改革、健全臺灣人行設施的社會運動,希望建立友善的步行環境、實現交通零死亡願景。
圖
吳宜蒨目前擔任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
圖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發起多場社會運動。
圖
目前也擔任內政部「全民街道改善平台」諮詢委員。
圖
吳宜蒨認為他受到大傳所老師的影響,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針對議題表態。
圖
吳宜蒨透過社會運動實現「2030交通死傷減半,2040死亡歸零」願景。
圖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所推出的交通安全書籍,探討私家車對於交通安全的影響。

2023年8月20日,距離總統選舉大選倒數不到150天,所有總統候選人不約而同地現身同一場遊行,並在2.5萬人見證下簽署「臺灣行人宣言」,這是由臺灣師範大學校友吳宜蒨所發起的還路於民遊行,訴求交通改革、健全臺灣人行設施的社會運動,希望建立友善的步行環境、實現交通零死亡願景。

善用傳播力量 網路社群發起社會運動

發起社會運動絕非易事,但吳宜蒨認為,透過體制外發起改革,能改善現有僵化的社會問題,也能促進社會對特定議題的思考及批判,不過她卻說,自之所以會有這些想法,鼓起勇氣為行人發聲,要多虧研究所生涯的耳濡目染。

吳宜蒨畢業於110級大眾傳播研究所,大學念外文系的她,並非一開始就熟悉交通法規,而是被迫從交通事故中學習,經歷父親遭酒駕車禍離開人間、姑姑因機車事故成為身障、弟弟的女友被機車撞成植物人,自己也曾被超速機車撞到骨折。種種道路意外導致她罹患PTSD(創傷後壓力症),開始習慣在行走時開啟手機錄影模式來自保,同時將交通違規畫面發在個人社群上。

「雖然我的力量很小,因為長期在臉書發這些臺灣交通亂象,雖然常受網友的批評與謾罵,卻也開始受到關注,也認識許多關心交通議題的朋友,所以當我決定發起遊行時,他們也力挺、意願站出來,讓社會重視此事。」吳宜蒨認為,希望透過發起社會運動,去呼籲政府及社會重視行人友善交通環境,減少人倫悲劇的產生。

而這場社會運動,從一開始的乏人問津,決定透過群眾募資籌措經費,到後來順利達標、政治人物紛紛響應,萬人走上街頭,吳宜蒨用雙腳讓大家看見他的堅持,「我一直有個想法,為什麼臺灣有各種議題的遊行,有同志、勞權、移工運動等等,促成民間與政府的對話,甚至達到改革的目的,但過去一年在道路上有近400行人被無辜帶走生命,明明你我下了車後都是行人,卻沒有人為此發起遊行。」

正因為傳播研究所的背景,吳宜蒨看見所上老師從不吝於對媒體素養、性別平等、國際情勢等社會議題表態、發表意見,更常以行動力挺,她期許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號召更多人加入自己所關注的社會議題,因此毅然決然辭掉穩定的工作,與一群關心交通議題的朋友,全心投入籌辦遊行。

「我認為大傳所的每位老師都相當關注社會議題,其中林東泰老師、陳炳宏老師、王維菁老師特別啟發我,他們在上課中都會提到媒體對於社會議題的影響,這也提醒了我,我是師大大傳所畢業的學生,要運用自己的影響力、透過自己的方式,去傳遞我想要關注的議題。」吳宜蒨從不畏網路中的閒言閒語,她不想要只當個純粹抱怨,卻不想實踐訴求的人。

遊行只是第一步 盼向下扎根 實現交通零死亡願景

不過吳宜蒨也沒想到,發起這場還路於民遊行,竟然會有2.5萬人願意冒雨上街頭外,甚至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也都現身力挺,而且隨著遊行結束,議題影響力仍持續發酵,行人路權議題遍地開花,讓政府重新檢討現行交通道路規劃,催生後來「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的制定。

直到現在,為了治療交通創傷帶來的PTSD,吳宜蒨依舊固定至身心科報到,同時擔任「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繼續為臺灣友善行人環境而努力,近期也加入國際行人聯盟(Internation Federation of pedestrian),成為臺灣唯一加入的NGO組織,與各國路權團體交流意見,儘管接下來她預計至國外繼續升學,仍想為臺灣的交通環境留下一點點的不同。

「因為比起被私家車佔據大多數公共空間,使人們變得不愛走路,我更喜歡人來人往、和人擦肩而過的城市,一座城市如果拓寬越來越多道路,沒有誘使民眾減少私人載具、使用公眾運輸和步行,那麼最終受害的是我們所有人。」吳宜蒨談及下一步,她有感而發的說。

吳宜蒨指出,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接下來會翻譯一本日文書,這本書是探討私家車對社會成本的影響,希望能讓更多民眾了解,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汽車,臺灣城市人口密度高,適合發展公共運輸系統,既可以減少事故機率,配合友善的步行道路設計,對推動淨零碳排更是有效的改善方式。未來這本書出版後,將計畫送給全臺灣550所高中的圖書館,並在至少10所的大專院校舉辦講座。

「高中生是最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交通不便的一群人,例如在走路時遇到沒有完善的人行道,或是公共交通不夠方便,會迫不及待想要快點考駕照,這樣他們就能依賴汽車來解決交通問題。然而,這種心態並不符合邏輯,對台灣高中生來說,將考駕照視為一種18歲的成人禮,其實是一種對交通現狀的無奈反應,而這正是我們想要改變的觀念。」吳宜蒨希望透過向下紮根,願不再有人因交通事故,失去平靜日常。

吳宜蒨也鼓勵學弟妹身體力行參與公共議題,別認為自己力量小就毫無作為。「雖然學生的力量可能相對薄弱,但我很支持學生能為公共事務發聲,他們都是未來改善社會的明日之星,我們協會中也有很多學生志工,他們的熱情和能量是無可替代的。」

吳宜蒨表示,如何讓社會運動化作的實質改革才是重點,除了仰賴與政府機關、民意代表合作,深入各地方推動人本空間,更需要扭轉社會長期以車為尊的想法,自己將持續在社群中分享臺灣的交通亂象,期望政府民間共同努力,實現「2030交通死傷減半,2040死亡歸零」願景。

「困難的路我們走,讓下一代走輕鬆的路」吳宜蒨認為,透過教育扎根人本交通的概念,開啟學生甚至全民對於臺灣畸形交通現況的思辨,進而建立下一代對於翻轉行人未來的參與感。(撰文:公事中心楊詠盛 / 攝影:張適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
========
還路於民前進校園,臺灣人的當代必修課《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