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302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10-14
理學院女性學術主管占七成 共創多元創新的研究社群
圖
理學院10位學術主管中,女性就占了7位,包括傅祖怡副院長(前左一)、生科專業學院許鈺鸚院長(後右三)、物理系陸亭樺主任(前左三)、化學系李祐慈主任(前左二)、地科系陳卉瑄主任(後左三)、資工系葉梅珍主任(後右一)、科教所劉湘瑤主任(後左二)等,由理學院陳界山院長(前右三)邀約吳正己校長(前右二)、劉美慧教務長(後右四)、許瑛玿研發長(前右一)、理學院方偉達副院長(後左一)、數學系許志農主任(後右二)溝通推動重要校務,凝聚共識。
圖
理學院傅祖怡副院長(右一)在實驗室和學生合照M,她專注表面科學,開創原子解析顯微術新紀元。
圖
生科院許鈺鸚院長專注動物行為研究,探討競爭者互動背後的生理機制。
圖
專注於二維材料光電特性研究,物理系陸亭樺主任(後排中)開創材料光譜學新局,她帶領研究生參與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
圖
掌性奈米碳管新發現,化學系李祐慈主任(右三)大幅提高計算效率,她帶領學生參與2024年化學年會。
圖
解密「慢地震」,地科系陳卉瑄主任(前排右二)引領斷層監測的新視野,實驗室的學生為她慶生。
圖
賦予機器「視覺能力」,資工系葉梅珍主任(右四)突破影像辨識技術瓶頸,她和畢業的學生一起拍照留念。
圖
科教所劉湘瑤所長引領科學教育研究,探索科學史與哲學的新視野。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成立近70年,長期致力推動學術研究的多元化發展,女性科學家的崛起,更為學術界注入了新活力,其中扮演著關鍵領導角色的10位學術主管中,女性主管就占了7位,她們的存在更能夠激勵年輕女性追求學術目標,並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多元和創新的學術社群。

隨著學術領域趨向現代化發展,女性學者的參與不僅提升了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還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性別界限,為學術發展開創了嶄新篇章。根據110至112學年度校務資料統計,臺師大的女性專任教師分別有348人、352人、353人,各約佔當年度專任教師的42%、42.3%、42.4%,緩步成長。

而位於公館校區、成立於1955年的理學院,草創時期設有數學系、理化系及博物系,如今有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5個系,以及科學教育研究所、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生命科學專業學院下含生命科學系、營養科學學士暨碩士學位學程、生技醫藥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及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以往大多數的學術主管都由男性擔任。

前陣子,理學院陳界山院長邀約這學期新上任的系主任和所長,全院學術主管一起溝通討論全院系所的各項重點事務,未料只有他、兼任副院長的永續所方偉達所長、數學系許志農主任等三人是男性,還自嘲反而成了少數民族。

目前理學院的女性學術主管占比達7成,包括傅祖怡副院長、生科專業學院許鈺鸚院長、物理系陸亭樺主任、化學系李祐慈主任、地科系陳卉瑄主任、資工系葉梅珍主任、科教所劉湘瑤主任等。她們不僅為學術機構帶來性別平等的積極影響,還憑藉其細膩管理風格、多元化思維,以及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敏感度,促進整體學術環境的進步和創新。

研究發展處許瑛玿研發長強調:「多樣性是創新和發展的根基,女性科學家的加入,不僅豐富了研究的視角,還激勵了更多女性學生追求科學夢想。」

理學院陳界山院長表示,將繼續舉辦各類專題講座和活動,鼓勵女性學生和學者分享經驗、交流知識。也會透過持續的支持與培訓計畫,讓越來越多女性學者在科學領域嶄露頭角,進一步促進性別平等與學術交流。

他舉例,理學院最近就推薦了化學系林心荷與物理系吳玟諺等兩位女學生,成功入選美國萊斯大學「MACHI計畫女性科學營」,將可獲得本校補助一半費用。該計畫旨在為STEM領域優秀女大學生,提供科研實習及文化交流機會,藉此擴展國際視野與研究經驗,包含數週線上課程及五週短期赴美實習。

|理學院傅祖怡副院長專注表面科學 開創原子解析顯微術新紀元

理學院的女性科學家中,擔任副院長的物理系教授傅祖怡,研究方向在表面科學,屬於固態物理的分支領域。她熟練原子解析顯微術的實驗,主要利用場離子顯微術與掃描穿隧電子顯微術,研究表面原子動態,以及材料上原子級細微結構與缺陷與其電子態。在原子級探針的研究方面,率先製作出具熱化穩定性可重複長成的單原子針。

儘管現今社會性別平等的聲浪逐漸高漲,女性科學家在職業生涯中仍面臨許多挑戰。傅副院長指出,女性在升遷過程中常會面對「玻璃天花板」,某種性別偏見導致她們的貢獻往往被低估或忽視,形成所謂的「管漏現象」。同時,女性科研人員在面臨職業發展的同時,還要兼顧家庭育兒與長照的責任,這些因素往往增加了她們的職場壓力。

為克服這些挑戰,她早年便參與倡導組織,臺灣物理學會在20年前便成立「女性工作委員會」,並與其他組織合作創立「女科技人學會」,透過建立支持性網絡、尋求性別平等政策支持,目前工作場所中的性平政策、靈活彈性的工時制度、增加對女性科研的資助,已有極大改善。此外,師大理學院一直有相對高的女性教師比,年輕女性科學家可透過尋找導師和榜樣,得到支持與鼓勵,從而能更好地往科學領域發展。

傅副院長還表示,兩性在思考面向或處事方式上,也許確有性別差異。共同參與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可促進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研究氛圍。長期以男性為主的學術界中,女性科學家的增加將使更多不同研究議題被納入視角,進一步豐富科學發現的廣度和深度。

她說,隨著推動生育、育嬰等性別平等政策的發展,使不分性別的科研人員都得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當女性在科學領域中的領導角色逐漸增多,可望為年輕女性樹立榜樣,激勵更多人擺脫刻板印象,追求自然科學的生涯與事業。相信此轉變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和具有創造力的學術環境。

|生科院許鈺鸚院長專注動物行為研究 探討競爭者互動背後的生理機制

生科專業學院許鈺鸚院長的學術專長為研究動物行為,尤其對動物面對競爭者時的行為反應有興趣,例如是否要挑釁、是否要回應挑釁、如果與對手打鬥的話應該要打多久,以及打贏或打輸後會如何調整下次遇到競爭對手時的打鬥策略等。她的研究探討個體的內在狀態與外在環境因子,如何共同影響個體的行為決策,並探討行為決策的神經內分泌機制。

她說,臺灣依舊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女性從小就被期待扮演順從的角色,不被鼓勵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被期待有成就。結婚後即使有工作,仍被期待處理大部分家事。她的實驗室曾經有位女性研究生,要面對父母嚴重的重男輕女態度,父母支付她弟弟的大學與研究所學費,卻要求從她大三開始就要自籌學費。這些臺灣女性從小就面對的不公平待遇,需要整個社會一起改變與成長。

許鈺鸚院長強調,女性理應在科學及各類專業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期望女性在各領域的積極參與,能夠進一步的鼓勵臺灣的女學生勇敢追求夢想,不因父母、家庭或社會的偏差態度,而放棄自身天賦或理想,從而在科學與其他專業領域上展現自我潛力。

專注於二維材料光電特性研究 物理系陸亭樺主任開創材料光譜學新局

物理系陸亭樺主任專精於材料光譜學與雷射物理,致力於二維材料的光學與電子性質研究。她的研究聚焦於過渡金屬二硫化物的光電特性和自旋能谷物理,藉由光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探索新穎的物理現象。透過先進的光譜技術,陸主任致力於調控這些材料的電子態,特別是在使用光的偏振與軌道角動量控制材料的性質,並將這些發現應用於新型光電元件的研發中,展現了臺灣在前沿科技研究上的創新能力。

談及女性科學家面臨的挑戰時,陸主任指出,能在這時代成為女性科學家是件幸福的事。這條路凝聚了前輩們的努力,女性的選舉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同工同酬和生育自主權等,幾乎都是過去百年間逐步獲得的。然而,女性科學家追求科學認同感的同時,也常面臨身為少數群體的孤獨感與挑戰,兩者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

她強調,在當今社會文化的框架下,女性通常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應有的關注與認可。她享受這些加倍努力的過程,也期許自己循著前輩的足跡,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為友善的環境,讓所有科學家共同面對挑戰,而不再是女性科學家特有的挑戰。

針對女性參與科學領域對學術環境的影響,陸主任認為,多樣性的學術環境源自於參與者多元背景與特質的貢獻。男女科學家因社會文化影響,展現出不同的特性,女性往往擅長細膩觀察,男性則更具競爭性。如果多元與包容是現代社會的共識,那麼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參與無疑促進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並引導學術環境朝著共好共榮的願景邁進,也是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石。

|掌性奈米碳管新發現 化學系李祐慈主任大幅提高計算效率

自2012年加入臺師大化學系以來,李祐慈教授致力於建立「理論計算化學」團隊,專注於第一原理計算研究。並在能源材料、奈米材料、電子元件與光物理現象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李教授的研究與實驗學家密切合作,透過計算深入解析鋰基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機制,為提升能源材料的效率並降低成本做出重要貢獻。

李教授在低維度碳材的研究中表現尤為突出,特別是她針對掌性奈米碳管發展「自然螺旋晶格模型」,大幅提高計算效率。此外,她還進行了小分子激發態光物理現象的基礎研究,提出能夠為實驗學家提供有力理論支持的機制,這些研究在化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針對女性科學家在科研領域的挑戰,李祐慈教授指出,女性在研究初期經常面臨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在夫妻雙方都有各自事業時,女性常因成長背景及社會觀念的影響,不自覺優先考量伴侶的工作需求。李教授強調,要在學術研究中取得突破,需要高度的時間管理以及家庭的全力支持,才能有效克服這些挑戰。

李教授也指出,在傳統由男性主導的學術環境中,女性學者的特質有其獨特的優勢與貢獻。例如女性的細心、耐心、善於溝通與關懷,能促成團隊合作,創造精細的研究成果。學術研究是一條長遠的路,她鼓勵年輕的女學生勇敢探索自我的潛能,為自己鋪就一條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旅程。

解密「慢地震」 地科系陳卉瑄主任引領斷層監測的新視野

地球科學系主任陳卉瑄教授,學術專長為觀測地震學與斷層活動監測。她的研究聚焦於偵測與分析各類特殊的地震訊號及其活動特徵,以深入探索斷層帶構造與地震行為之間的關聯,為造山帶慢地震觀測的領航者。多年來致力於發展無震滑移的監測手段,以理解快、慢地震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大地震的行為。

除了在學術上取得成就,陳主任強調,科學家在養成過程中,不僅需追求研究突破,也必須在系所、校內、學會及國際組織中扮演各種角色,以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力。作為女性科學家,陳主任坦言,在重視「人的感受」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往往成為日常壓力的主要來源。

陳主任也指出,女性科學家因其細膩柔軟、善於溝通的特質,常在學術環境中充當仲裁協調者的角色,連結不同觀點及折衷衝突,並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工作需要堅守原則、不輕易妥協,雖然耗費許多心力,但對促進團隊合作與推動學術發展至關重要。

|賦予機器「視覺能力」 資工系葉梅珍主任突破影像辨識技術瓶頸

資工系葉梅珍主任的研究領域專注於影像辨識,簡單來說,就是賦予機器「視覺能力」,使其能夠自動解析影像內容。近年來,影像辨識研究多使用深度學習技術,這通常需要大量標註訓練樣本,然而,葉教授的實驗室目前正致力於研究如何在標註資料稀缺、甚至完全不需要標註資料的情況下,仍能獲得良好的辨識效果,為影像辨識技術的發展開闢新的可能性。

作為資工系系主任、影像辨識實驗室主持人以及母親,葉教授深刻體會到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扮演多重角色的挑戰,如何在這些身份間尋求平衡是一項艱鉅任務。她強調,盡力履行每一個角色的同時,也需學會評估自身狀態,懂得何時全力以赴,何時又該適時放手,才能在職業和家庭間達成和諧。

葉教授也強調,科學領域的參與應不受性別、種族或年齡限制。多元化的學術環境能夠激發創新思維,並促進對不同觀點的欣賞與包容。因此,不論男性或女性,只要對科學充滿熱情,所有人都應該有機會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與學習,為科學的發展貢獻力量。

|科教所劉湘瑤所長引領科學教育研究 探索科學史與哲學的新視野

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劉湘瑤教授的學術興趣與專長涵蓋多個領域。她專精於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研究,探索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與其背後的哲學思考。此外,她對知識認識信念有深入研究,關注個體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信念形成。劉教授也擅長科學課程設計,致力於研發創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她同時關注環境議題的教學,推動科學教育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融入,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和責任感。

臺師大理學院在長期的努力與支持下,成功培養出了一批傑出女性科學家,她們不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還為學術界的性別平等付出了努力。理學院將繼續推動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學術環境,激勵更多女性學生追求科學夢想,為未來的科學發展注入無限的可能性。(撰文編輯: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