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對中高齡者最好的照顧策略
人口老化現象已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趨勢,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預計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即平均五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人口結構老化對社會可能造成的挑戰,包含醫療與長照需求增加、社會福利負擔沉重、勞動力短缺等。
精緻化的中高齡教育設計有其迫切需要,除了人口老化的現象,另有至少三個原因:
一、重視中高齡教育
教育市場的需求逐步由K-12的學習者,轉換到65-85歲的學習者。從圖一可知,臺灣在K-12(5-18歲)的人口數,從民國92年的460萬,到112年的283萬,成長率為-38%;高齡(65-85歲)人口數,從民國92年的187萬,到112年的393萬,成長率為110%,兩者目前的差距已達到110萬人。依據國發會的推估,預期到民國122年,兩者的差距將更形凸顯,到達304萬。無論從市場需求或是個人需求,精緻的教育設計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點。
二、強化中高齡教育的重點
在一般正常的條件下人類能力發展從出生到30歲都是快速增長的;到50歲以後,能力衰減的趨勢益形明顯(圖二)。相較之下,對於K-12的學習者的協助,可以說是「扶強」;對於65-85歲學習者的協助,可以說是「濟弱」。以人口比例變化而言,自民國107年以後,需要「濟弱」的比例已經超過「扶強」,以往教育政策以扶強為主,濟弱的教育政策和實務需要加速規劃發展。
三、教育介入是延緩老化的最重要措施
已有許多研究發現,教育對因年齡成長而造成的大腦退化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若中高齡者能持續學習,在平時增加適當的學習活動,有助於減緩其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圖三),間接降低長期照護的成本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但目前對中高齡者的教育實務,多數過於粗略,如何進行有效且符合不同需求的教材、教法、評估、平台、師培的措施,是亟待政府正視的議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及教育智庫辦公室於8月12日提出「中高齡教育政策建議書」,呼籲政府應該提出政策,讓學習及早融入中高齡者的生活,幫助中高齡者擁有自主及獨立的能力,維持生理、心理、人際互動及精神方面的健康。建議書所定義之中高齡者泛指年滿55歲以上成人,並提出「中高齡素養」的概念,此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UNECE)對「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倡議,針對就業(employment)、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獨立安全健康的生活(independent, healthy, and secure living)、以及活躍老化的潛力與支持性環境(capacity and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active aging)四大面向,提出中高齡者的四大核心素養及最上層的資源整合議題(架構圖如圖四)。
中高齡教育政策建議書發表記者會由宋曜廷副校長主持,研究小組成員包含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田秀蘭教授、社會教育學系王雅鈴副教授、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廖邕教授、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張家臻助理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蘇容梅博士後研究員等。以下依序說明各個議題在臺灣的發展現況與限制,以及提出未來推動方向的建議。
一、政府資源整合 (臺灣師範大學 蘇容梅博士後研究員)
1. 中高齡教育政策無專屬法源,難以讓中高齡教育有長期且系統性的發展;建議確立中高齡教育之政策定位與推動架構,保障中高齡者學習權益
政府應確立中高齡教育之政策定位,針對中高齡者的學習增加保障條文,予以統一規範和引導,保障中高齡者學習權益。
2. 公部門各自推動中高齡教育,缺乏橫向聯繫與整合機制;建議成立「樂齡學習署」,落實跨部會整合,統籌辦理中高齡教育事務
建議成立專責單位「樂齡學習署」,促進事權統一與資源整合,提高推動中高齡教育事務之層級與員額編制,統籌執行中高齡教育相關事務。
3. 中高齡教育經費有限;建議增編經費,並與相關機關研議資源共享
建議增編中高齡教育經費,並確保經費的穩定與成長,以持續深化中高齡學習體系並與其他相關單位研議資源共享,讓學習資源最大化。
4. 尚未建立中高齡者身心發展與學習的研究體系;建議成立中高齡教育研究智庫,落實以實證為基礎的精準決策
成立國家級「中高齡教育研究智庫」,針對臺灣將邁入的超高齡社會現況開展實證性調查與研究,並建構我國中高齡者身心發展與學習的研究體系。
二、中高齡生涯教育、生涯轉銜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田秀蘭教授)
1. 中高齡者勞參率普遍偏低;建議明確中高齡生涯教育與轉銜的政策,協助其橋接生涯、推動就業
可納入生涯教育、生涯轉銜等相關課程,培養中高齢者的新知和多元專長,並協助中高齡者提前做生涯規劃。
2. 中高齡者就業需求大,但就業環境嚴峻、有待優化;建議建構友善之中高齡就業環境,提升中高齡就業品質
應積極帶領大眾形塑對中高齡友善的認知,增強反年齡歧視的教育宣傳,建構中高齡者就業之友善環境。
3. 中高齡就業異質性高,中高齡菁英者的智慧缺乏傳承;建議活用中高齡人才,鼓勵跨世代合作、推動世代傳承
加強活用高齡菁英者,如舉辦中高齡再就業博覽會、設立退休人才資料庫、推動中高齡菁英者與企業等組織的媒合,傳承中高齡者的經驗與智慧。
三、中高齡社會連結與代間互動 (社會教育學系 王雅鈴副教授)
1. 社會連結不足,政府積極設置社區關懷據點,然長輩意願及知情程度低,亟需普及與推廣;建議提高活動資訊之可近性,以利政策有效觸及中高齡,促進中高齡者的社會連結
各地方政府應加強政策的宣傳媒介,透過文字傳單、簡訊、影片等方式,淺白易懂地介紹服務項目,讓中高齡者清楚認知政府的各項政策及活動,提高中高齡者對於政府提供服務的觸及率。
2. 缺乏友善代間互動,政府推動代間共好活動,然而活動間之整合性與延續性尚需努力;建議建置代間教育系統,開發並完善中高齡教育教案,建立長久且全面的代間共好模式
鼓勵投入代間教育之研究,並將結果回饋於代間教育系統之師培與教案開發,定期舉辦代間課程或活動評核會議,延續代間教育體系,拉近中高齡者與年輕族群之間的距離,從而消弭世代隔閡。
四、中高齡生活能力與自主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廖邕教授)
1. 臺灣中高齡族群的上網率僅為56.2%,低於國際先進國家;建議建構中高齡數位教育平台及發展數位能力自我評估工具
建構中高齡數位教育平台、提供互動式教學內容及遊戲、諮詢並協助建構中高齡者的數位社群及網絡,發展「數位能力自我評估工具」。
2. 多數民眾未對老年經濟做好規劃及準備;建議開發高齡者理財教育課程
開發高齡者理財教育課程,涵蓋基礎理財知識、退休理財規劃、資產管理、遺產規劃等主題,幫助高齡者理解其面臨的風險,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3. 國人近20年的「不健康餘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建議全面向下紮根,提升失能預防知能
建議整合現有提升失能預防的課程,向中高齡族群推廣多面向的運動,改變全體國民對於失能預防的態度。
五、心理健康與生命意義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張家臻助理教授)
1. 獨居長者心理問題備受關注;建議建置全齡通用之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平台
建議政府建置全齡通用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供完善的專業資訊與諮詢,並整合服務人力提供中高齡者,尤以獨居長者之心理與靈性困擾的即時協助,營造中高齡者更為友善的心理與靈性健康支持環境。
2. 中高齡者憂鬱與自殺死亡率攀升;建議推動社區心理健康守門人培訓計畫
建議政府啟動社區心理健康守門人計畫,鼓勵民眾、志工、家屬或退休人士共同參與心理健康知能培訓,能在第一時間察覺中高齡者的身心需求,包括憂鬱情緒或是自殺意念等,建立全方位的中高齡者心理健康支持網絡。
3. 中高齡者幸福感逐年降低;建議推動社區中高齡者靈性健康課程
建議政府成立專家團隊,共同制訂中高齡者靈性健康素養與內涵,進一步培育長照機構或社區推廣師資,並發展符合在地人文特色之靈性健康課程,全面促進中高齡者的身心靈安適,進而提升幸福感。
接續前述的政策建議書,臺灣師大將於後續邀集更多相關學者專家,共同設計更精緻的教育實務措施,在中高齡者的教材、教法、評估、平台、師培等面向,推動更完整更精緻的方案,期能協助中高齡者透過多元學習活動實現自我及回饋社會,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資料來源: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 / 攝影:張適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