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臺灣咖啡已有超越百年的歷史了嗎?你知道臺灣染織工藝從萌牙、消失卻能重生且耀眼的故事嗎?由教育部補助,臺師大國際事務處主辦的校園國際化活動,本學期舉辦「百年味譜-臺灣咖啡」與「消失與重生-臺灣染織工藝」各兩場的文化體驗活動,吸引超過150名僑外及本地學生共同研習臺灣在地文化的發展及手做體驗咖啡拉花與布染,透過分享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點滴,不僅僑外生了解臺灣豐富的文化底蘊及韌性,本地學生也在與僑外生一同跨國學習的交流過程中更認識彼此。
「百年味譜-臺灣咖啡」邀請到臺師大「咖啡研習社」傳授咖啡智識技能及熱情給同學。活動中除了介紹咖啡流傳世界的文化歷史與適合栽種的區域條件,也透過沖煮、拉花的手把手體驗教學,讓同學們感受到咖啡呈現的各種滋味。原來,早在西元9世紀,人類便開始喝咖啡了,西歐約於1615年開始飲用,而臺灣咖啡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1884年由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100株阿拉比卡咖啡,目前主要分佈於嘉義紅毛碑、雲林古坑荷苞山、花蓮瑞穗、臺東森永等地區。咖啡研習社社長朱昕慧表示,這次應國際事務處之邀,且必須全場用英文進行說明及示範教學,是咖啡社第一次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合作,身為社長,她很開心校方對學生社團的重視及肯定,讓學生幹部們能將所學專業分享給更多同學!
「消失與重生─臺灣染織工藝」則追溯了臺灣染織史的歷程,發現臺灣的「染」工藝其實是片斷的。早期臺灣原住民只染線,但不染布;而客家人的藍染,僅是基於實用性的染色布料;藍染知名重鎮三峽,當年也只是輸出藍色布匹的經濟產物。不論漢人或泰雅的染織工藝,皆在日本時代因種種因素中斷並失傳,未能累積出豐厚的文化底蘊。
然而在臺灣染織工藝藝術家及創作者的努力下,臺灣的染織不但重生,且採用在地植物染料,創意從西來的華夏文化到臺灣原住民文化,再受到日本及歐美的影響方不斷地融合,使得臺灣當代的染織藝術與時俱進,且在全球市場擁有獨特的風格。授課的「蚤操染織」呂老師在課程中,除了解說植物、礦物以及動物染料的差別,也分享了自己學習各國染織工藝-從美國的綁染、雲南的縫染、印尼的蠟染、日本的繪染、友禪染以及印度的印染,再嘗試從臺灣風土民俗找尋創作主題,並著力於建立多色染的染織系統,打造清新染織風格,他希望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色彩與染織的變化與趣味。
參與活動的緬甸同學會會長孫德福認為,參與學校為學生舉辦的這些在地文化活動,才進一步更了解臺灣,甚至是世界各國的智識,比如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咖啡飲用習慣和咖啡文化,咖啡社的學長學姊講師的專業程度也很高,與他們互動也更對校園有進一步的親切感與歸屬感!
來自印尼的企管學系伍芸嫺第一次參與學校舉辦的校園國際化活動,她興奮地說:「超級好玩,一點都不會後悔!」。她感謝學校提供機會讓學生能在忙碌的課業之餘,學習不同於課堂中的智識,從了解染衣服的歷史到親自動手染衣服,紮實及優質的跨文化體驗,是她在臺師大校園中的美好回憶!
來自馬來西亞歷史學系的研究生鄭忠義則分享自己在染織課程後,因為想更進一步了解臺灣染織工藝,跑到位於迪化街藍染的實體店,發現許多新穎的染織設計品,非常推薦大家去探索。他進一步指出,國際處為學生設計的跨國學習活動每每讓他驚艷且感動。他認為,能在校園裡接觸到過去生活中未曾接觸的國際文化及知識,充實自己,是來臺師大讀書最有價值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