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於5月27日舉辦「創新創業教師分享會」,邀請臺北市電腦公會賴荃賢副總幹事,以投資人角度談校園創業。臺師大研究發展處林政宏副研發長表示,希望本次的分享會能讓大家都有所收穫,接收實戰分享外,也激勵跨域合作的機會。
臺師大光電所謝振傑教授、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仕仲創辦人兼執行長、臺師大電機系賴以威副教授等也出席活動,與耕耘於不同產業的創業教師分享「實戰經驗」,共同交流關於創業路上的歷程、成功關鍵,以及面對困難時的策略,同時鼓勵有志教師加入衍生新創的行列。
臺北市電腦公會的賴荃賢副總幹事提到,經營事業開門見山都需要資金,但錢有分很多種,更有「長短、快慢、高低」的考量。「校園創業有4G很重要,第一個是Good design,創業的構想;第二個是Good pitch,你怎麼走出去、說出來;第三個是Good value,是否能創造非你不可的價值;第四個叫Good money,創業沒有錢很容易受傷。」
賴副總幹事分享,找到好的投資人除了能得到資金外,更能協助企業成功,但有三件事需注意,包含來者何人來者何意,投資動機很重要;再者,除了錢之外,這個投資人有沒有附加價值。最後是默契,投資人會成為股東長久相處,若吵吵鬧鬧,日子會有點辛苦。
此外,賴副總幹事建議,在校園創業中最好為混編的團隊,且題目的選擇非常重要,市場是題目選擇最重要的考量:「我通常看到很多公司找到有天花板(想像空間的限制)卻沒有地板(獨一無二的特殊性)的市場。」最後他也提醒,人生只有選擇,沒有對錯,企業經營更是如此。
臺師大光電所謝振傑教授多年來致力於發展產學合作工作,在紡織業、食品業、醫療器材方面皆有接觸,他在「本業→創業→志業」的專題中分享他在創業過程遇到的經驗、需要建立的心態,他勉勵道,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不要為了提案而提案,先問自己ready了沒。」、「有很多火侯,還是需要時間去cook,那很多不是技術面(的問題)。」
謝老師說,教師創業很多時候在乎的不是錢,而是真的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他也提到在產學合作方面,應該支持學生多多「放空腦袋」,而非做純粹的代工,讓學生有時間做創新思考,才能達到幫產業解決理論實作問題的目標;此外,也應該多多關注產業中需要什麼樣的革新,因為很多時候產業知道要升級、要進步,卻不一定會去做,這時候就需要交由團隊思考如何運作:「這是一個『志業』的事情。」謝老師如此說道。
曾經身為臺大與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專任教授的智齡科技創辦人兼CEO康仕仲老師分享包括如何教授創業面臨的挑戰,如何解決學術理想與商業盈利目標的衝突、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市場需求、如何建立關鍵的人脈和商業經驗;在創業之初,智齡科技如何面對引入創新數位解決方案時的挑戰,包括醫療場域與行為對數位轉型的抗拒、基金與基礎設施的缺乏、與患者數據安全問題等等;在團隊建立上,如何面對多樣性可能導致衝突和決策速度慢的問題、如何凝聚共同願景、如何尋覓互補技能的團隊成員。
最後康仕仲老師總結幾項經驗,簡化法律關係,明確權利義務;善用老師的號召力,快速建立多元化的初期團隊;選擇商業氣氛濃厚的辦公地點,創造吸引年輕人的工作空間;針對早期採用者推出產品,優化導入流程;構建可擴展的服務和銷售團隊,實現大規模成長;追求收入成長,善用資本力量獲取市場。康老師目前也在台大開授「創業了然後呢?」課程,專為有志於創業的學生設計,可以感受到康老師雖然已經投身創業,仍不忘教學初衷的熱情。
創立國際數感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的賴以威,現職為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他曾擔任臺北市酷課雲國中數學指導教授,國教署高中數學學科中心多元選修課程研發顧問,並參與國小、國中、高中職課本的編寫。此外,他還是台灣首部數學教育動畫「閻小妹大戰數學魔」的編劇。
賴老師分享了科普與新創的挑戰,包括在科普推廣與智財販售的取捨,面臨是否提供免費教材的抉擇;科普知識的IP化,科普知識需要創造知識產權(IP)以提高價值,並通過提供免費教材來進行內容行銷;疫情後的小學線上課程紅利消失,需尋找新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賴老師強調科普是最好的內容行銷方式,並透過建立分級制度,專注於細節,多樣化運營,包括面向消費者(To C)和面向企業/政府(To B/G)的模式。最後,賴老師勉勵與會嘉賓熱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努力做到最好。
在本次創新創業教師分享會上,幾位老師分享從學術界轉向商業世界的寶貴經驗,對於有志於創業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指導,不僅提升了與會者的創業意識,也促進了跨域合作的機會,希望透過這樣的交流和分享,能夠激勵更多人投身於創新創業的領域,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撰稿:校園記者社教116馮凱婷、創新育成中心 / 編輯:張適 /核稿:胡世澤)
若欲了解更多創新創業相關資訊,歡迎關注臺師大創新育成中心官方網站:https://www.acad.ntnu.edu.tw/zh_tw/iic/6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