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大學系統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組成,系統內的同學可以跨校修課、甚至雙主修、輔系。臺灣大學系統位於人文薈萃的台北城南,因應跨校修課的通勤需求,臺師大於5月31日舉行「大學之道」師生論壇,以單車交通為問題導向,期許以單車通勤勤學的師生,可以騎行在低碳、安全、便捷的大學之「道」上,除了是推動韌性都市環境的象徵,亦是大學的社會實踐與責任。
「大學之道」於2020年由臺師大總務處提出,經過臺灣大學系統2021年三校主管會議認可與確認其為大學社會實踐之本。本(112-2)學期,藉著地理學系的景觀規劃、經濟地理學課程,以及公領、歷史和地理學系三系的「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專題研究」課程,引導學生從生活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探討三校周遭的環境與人文,鼓勵學生落實所學的專業知識,並串聯產、官以及地方的權益關係人之視野分析,提出優化師生在大學城生活環境的討論。論壇有教授發表教師授課研發成果,以及來自地理學系、歷史學系、公民教育與公民領導學系等科系二十一組同學,分別以口頭、海報的形式發表成果,內容涵蓋交通、歷史、文化、生活、產業等多元跨領域的主題。
臺師大副校長宋耀廷表示,本次很多的主題都可以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期許三校課程可以共同協作融入社會,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地理學系蘇淑娟教授分享,希望可藉由大學之道,讓三所大學融入社區,連結三校與社區,像是牛津、劍橋大學城一樣,大學學校師生與社區建立共榮的大學城生活圈,讓學習生活不再侷限於校地之內,讓大學與社區彼此互惠。豐富的主題很多元,其中來自歷史系114級的李同學,以寶藏巖的歷史與人文發展為主題,探討臺灣大學系統周遭的人文與歷史風情。地理系113級黃啟恩、曹業輝與114級蔡曜宇以單車的維護、停放為主題,希望在路線之外,更可以有友善的慢速交通使用環境。
臺科大通識中心黃信洋組長期許,本次論壇看到很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運用各自的專業投入研究,希望在未來也可爭取落實實踐的機會。臺師大地理學系兼任教授侯錦雄教授也分享,本論壇是個教學相長的機會,在活動中看到新世代的同學運用新方式、新科技解決問題,希望大家與他一樣都有收穫。最後,總務處蘇副總回應臺科大通識中心的分享,認為「大學之道」計畫是大學之內的總務、學務、教務三者協作以創造大學師生教與學的跨域融整的機會;就三校而言,則是落實大學社會實踐於城南區域的機會。(撰稿:校園記者國文116廖維新 / 編輯:總務處、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