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316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05-30
影音》亞洲青年地球科學嘉年華在臺灣盛大舉行 促進東亞地球科學教育交流
圖
臺日韓師生大會師,齊聚一堂開始破冰活動
圖
臺日韓高中與大學端對於東亞地球科學教育的現況進行討論
圖
分組,領好裝備,要下海探索珊瑚礁潮間帶
圖
觀察海水的採集
圖
對日韓同學而言,這是她們第一次真的下海就近看到珊瑚礁潮間帶。
圖
圖
圖
圖

5月16日至5月19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的學生們齊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參加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選訓委員會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地球科學嘉年華 Earth Science Festival(ESF)。

本屆嘉年華共吸引了來自日本的十位高中選手、韓國的九位高中選手,以及臺灣的十位高中選手參賽。學生們在天文、大氣、海洋、地質、地球物理以及野外實作等學科面向,先進行為期兩天的個人和團體競賽,以加強對地球科學的深入理解和興趣,並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臺師大地科系葉孟宛教授表示,本活動旨在讓青年學生認識地球科學的不同面向與人類環境、生活品質之關係,並強化臺灣、日本與韓國各國間地球科學教育之交流。去年在日本福岡舉辦的首屆亞洲青年地球科學嘉年華獲得了高度迴響,今年則由臺灣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選訓委員會主辦第二屆活動。

在為期四天的科學競賽中,學生們進行了紙筆測驗、實作測驗與野外測驗,期望藉此讓學子們更深刻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並領略地球科學知識和觀測技能的重要性。活動期間,屏東女中數理資優班的學生也受邀加入國際團隊考察活動,針對珊瑚礁潮間帶及特殊淺水冷泉採樣、分析樣水組成來探討不同區域水化學的環境意涵,並分組進行口頭報告和成果分享。

實作題目中也特別設計了隱含臺灣文化意涵的DIY地震警報器「地牛神宮」,除了讓學生們自由設計實驗以探究地震警報的物理原理,測驗後更可攜帶回家,是趣味與學習兼顧的題目。不同國家的學生們更表達了對國際團隊考察活動的驚艷:原來地圈、水圈、生物圈永無止盡的互動,都能由觀察和記錄一一發掘,而所融入的數學、物理和化學技能,更是地球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基石!

與學生競賽活動同時進行的,還有一場名為「用教育探索地球:東亞中學地球科學教育發展論壇」的國際研討會。來自臺灣、日本及韓國的大學和中學教師們齊聚一堂,分享最佳的實踐及創新教學方法。研討會中,討論了韓國高中課程因應SDG和氣候變遷調適的變革、日本神戶女學院大學附設高中部如何運用地球科學課程引導學生進入理學領域,以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探究嘗試與實踐。

而同時面臨到高中端地球科學時數縮短/不再為必修科目的臺、日、韓,在研討會中分別分享和討論了地球科學課綱下的教學現狀和困境。令人振奮的是,在日本針對女學生設計的地科課程逐年顯現成效;在韓國以天然災害「因應對策」為設計宗旨的地科課程,近年來大量融入跨領域思維,刺激學生的氣候變遷行動。

而臺灣歷經地球科學課綱不斷的變革,高中端為豐富多元選修,各種不同的跨領域課程百花齊放,使學生對地球科學的自信多經由各式全國競賽/活動達成(如小論文、科展、黑客松、各種科學營),多樣性的競賽與活動也成為臺灣高中生獨有的入門捷徑。教育論壇的宗旨:地球科學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成為地球問題的發現者、解決者,亦是行動者!

本活動的壓軸部分—頒獎典禮,特別邀請了由鄭宏毅老師所指導的臺北市立西松國民小學合唱團錄製天籟配樂。雖然小朋友們無法親自參與,通過他們的歌聲「送給你這對翅膀,學習飛翔、越過最高山;送給你這對眼睛,學看世上的美事......」為參賽選手們加油打氣,並緊扣著本次的活動宗旨:走出戶外、觀察萬物、思考解決之道!

這一次的ESF嘉年華,我們看到三國學生勇於挑戰全英語的競賽和口語發表,且經由多元活動相互認識、密切的團隊合作,開啟臺、日、韓的友誼之門。 來年持續進行的ESF,將由韓國接棒為主辦方,期望能讓更多學生進入地球科學之門,啟發他們對地球科學的喜愛。

主辦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致力於培養地球科學跨域人才,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選訓委員會專注於推廣地球科學教育,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則提供豐富的海洋知識和研究資源。三方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地球科學教育的發展和國際交流。(資料來源:地科系提供 / 編輯核稿:胡世澤)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