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358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05-28
天文與重力中心科普講座 帶領聽眾品味天文現象
圖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吳志剛副研究員以「推倒天文高牆—在生活中遇見天文」為題,帶領聽眾品味生活裡的天文現象。
圖
詩經中的天文學。
圖
吳老師利用天文軟體考證文獻記載。
圖
演講饒富趣味。
圖
三國演義中的天文學。
圖
吳老師說明視覺與觀星之關聯。
圖
講者吳志剛老師。
圖
物理系吳亞霖助理教授兼中心科普組長。

為深化民眾對天文的認識,臺師大天文與重力中心於5月24日舉辦「2024大眾科普講座春季場」,由物理系吳亞霖助理教授兼中心科普組長主持,邀請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吳志剛副研究員以「推倒天文高牆—在生活中遇見天文」為題,帶領聽眾品味生活裡的天文現象。

吳志剛老師長年投入天文教育,目前亦於東吳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透過學術專業背景,發見歷史、藝術、通俗文化中的天文學,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推廣,讓天文學不再遙遠。

志剛老師舉《詩經》、顧炎武《日知錄》為例,指出三代(夏、商、周)人們為了「生而活下去」,皆須了解天文,也因此讓今人得以利用現代天文知識,考究作品的寫作時間。例如:《詩經.豳風》中的「七月流火」,雖然從現今的觀點來看,「豳(北緯35度、東經108度)」看到的心宿二在子午線以東,但考量每70年移動1度的「歲差」後,西元前800年時豳地看到的心宿二反而會出現在子午線以西,進而推知該作品非後人偽作。

關於天象對古人的重要性,志剛老師則以《三國演義》第99回,孔明應對四十萬魏兵來犯危機說明。他指出,孔明作為軍師,因懂得觀天象而知「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不利魏兵進軍,因此僅需派出少數士卒即可守住要地。

天文學在古代與歲時祭儀緊密結合,但在今日的人類文化中已多了些娛樂性。例如2020年臺北天文館YouTube頻道的日環食直播,點閱數便達到110萬次,志剛老師表示,其原因在於比起古人,現代人生活不再受天候的強烈限制,能以更輕鬆、更愉悅的角度看待天文現象。

志剛老師也在講座中分享了日本與韓國的科教機構如何推動天文科普教育,例如韓國有天文台開放民眾於白天使用一公尺望遠鏡觀看織女星,藉此打破白天無法看星星的刻板印象,創意相當令人讚賞。

志剛老師強調:「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沒有一種動物能夠對宇宙發出Wow讚嘆的聲音!」他回憶,某次在合歡山上觀星,偶遇了一家人。當人造光源消失後,他不僅聽到了成人的驚嘆,更聽到一個稚嫩的驚呼。那一刻他發現,即使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對宇宙之美依然有反應。

在演講後的交流時間,志剛老師也跟大家分享,自己從5歲時就喜歡看星星,由於住家附近是兵工廠,晚上8點後全部斷電,雖然因此毫無娛樂,但他卻能在信義區看見銀河,更用心手繪了星座盤。他表示,仰望星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每個人的感受都會因個人經歷而不同,但重要的是用心感受大自然所回饋的愉悅。

更多詳細資訊敬請關注天文與重力中心官網(https://www.cag.ntnu.edu.tw/)及「CAG NTNU」Meta粉專,一起發現生活中的天文現象。(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2陳昱辰∕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