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5月22日舉辦本學期最終場通識教育影展,邀請導演蔡明亮現身電影《日子》映後座談,由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主持,透過雙方對談,與現場觀眾分享拍攝背後的生活體悟,反思電影藝術的呈現風貌。
蔡明亮導演出生於馬來西亞,劇場背景的他創作過舞台劇、電視劇與電影,生涯11部劇情長片皆入選歐洲三大影展,近年與美術界頻繁合作,2009年作品《臉》成為羅浮宮首度典藏電影,以「美術館院線」與「作者的觀看方式」,開創嶄新觀影體驗方式。
《日子》榮獲2020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評審團獎」,該作遊走於紀錄片與劇情片間的模糊地帶,片長127分鐘透過46顆長鏡頭,記錄演員李康生、亞儂·弘尚希的日常片段,卻又讓看似無關的兩人產生命運交集,展現尋常日子裡的苦痛與慰藉。
「在電影這個區塊裡,我們長年吃一樣的東西。」拍完作品《郊遊》後,蔡明亮對電影千篇一律的說故事方式感到厭煩,而美術館成為他探索電影敘事與呈現的新轉機。只有人臉特寫鏡頭的電影《臉》宛如美術館的藝術,在電影院與美術館放映,試圖翻轉大眾對電影的既有印象。
拍攝《日子》的起因,原先只是想記錄李康生患病四處問診的生活片段,同時在泰國遇見餐廳工作的寮國青年亞儂,蔡明亮被這位年輕移工的生活樣貌吸引,也開始拿起鏡頭將他煮飯、買菜的日常影像記錄下來。「他們有相同的概念,一個人被身體困住,一個人被生活困住。」累積一些兩人破碎的生活片段後,蔡明亮才逐漸產生製作成電影的想法。
「我想拍生活細節,不一定是人身上,整個畫面都有細節,就像蒙娜麗莎不是只看那張臉,還有背景、顏色、光線。」蔡明亮希望電影能更貼近真實生活,特意不追求準確的鏡頭剪接,運用長鏡頭捕捉事件單一角度,像在醞釀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讓觀眾自行體會時間的流動。
電影裡李康生與亞儂相遇的情節,是蔡明亮在拍攝前還在思考是否要呈現的片段。現實中人與人擦肩而過非常普遍,但這兩人同時出現在自己的生活裡,故最終仍選擇讓兩人相遇。「創作是每個藝術家的自我表達。」他說。
面對科技快速革新的資訊時代,電影還可以如何發展?蔡明亮以美術館作為突破,在戲院發行《日子》,同時也在北師美術館策畫《蔡明亮的日子》展覽,嘗試電影美學的多元可能性。(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5羅卉昀/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