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美術館舉辦「一拍即IN」系列活動,配合年度寶麗來大展邀請不同講師帶來工作坊、導覽及走讀等活動,帶領觀眾從不同角度認識拍立得作品的多元性。5月11日請到博物館專家林志峰教授前來導覽,讓觀眾得以從策展人角度認識本次展覽。
林志峰教授除了在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和臺師大美術系教課,也在總統府紀念品中心以及臺灣歷史博物館服務,更曾協助策劃布列松國際攝影名家展,和秦始皇兵馬俑展,擁有豐富教學和展覽實務經驗。林教授表示:「今天來不只是看攝影,更是要看策展。」帶領觀眾發覺作品和展區設計上的細節之處。
攝影和錄影不同,錄影可以看到更全面的視角,但攝影就只會看到一個畫面,具有空間侷限性,甚至會造成與事實不符的想像。而拍立得與一般相機攝影也不同,具有不能調整景深和對焦處,且不能連續拍攝、只有一次機會的即時成像特性。林教授認為,這讓拍立得是一種「掰咖」、有缺陷的攝影,帶有狡辯性,但這也使之相對傳統攝影更強調了創作者個人的詮釋想法。在拍立得攝影中,只有一次拍攝機會的條件讓作品背後的鋪陳更加豐滿,讓創作者的意見呈現大於相機本身的功能呈現。
本次展覽共分為九大主題:「觀察」、「築構」、「探問」、「印象」、「表現」、「劇場」、「陳設」、「沈思」、「速度/洞察力/即時成像/即逝/創新」。但林教授在導覽時不斷強調,觀展時不用一直努力把照片對上主題,可以更重視自己看完後的想法。因為主題有時是策展人的想法而非藝術家原先的理念,作品也可能只是藝術家在瞬間的一個決定,觀眾可以有自己的連結和詮釋。
三樓的展場有一幅作品名為「被塗黑的寶麗來標誌」,林教授形容它就像是一幅雕像,在展覽的最後作為總結,告訴觀眾拍立得的存在及用它所創造的作品正是藉由其「掰咖」、「錯置」的特殊性,提供我們對於人生的反省—「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就像拍立得無法靈活的調整功能,但反而可以有更多樣的發揮空間。
臺師大美術館年度大展⟪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展期至113年6月7日,五月「一拍即IN」系列實體活動剩下兩場,分別為5/18由周逸傑藝術總監和蔡晴宇執行長帶來的走讀街拍,以及5/25由黃東榕藝術家所帶來的移膜工作坊。展覽期間至美術館與最喜歡的作品合影後在美術館貼文下留言,更有機會抽中拍立得相機!展期即將結束,兩場工作坊名額也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民眾盡快前往報名。(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4周景嵐/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