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5月1日舉行通識教育讀書會,由師大美術館籌備處白適銘主任主持,邀請臺師大美術系李立鈞助理教授導讀《什麼是繪畫?: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思索所見之物?》一書,解析繪畫在藝術發展史上如何被觀看與詮釋的多元面向。
李立鈞助理教授畢業於柏林洪堡大學文化學系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圖像理論、圖像史、藝術史、文化技術與媒介學。《什麼是繪畫?》作者為英國畫家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書中回顧藝術史的變遷與理論分析,運用各種角度來探索繪畫的本質及表達方式。
「繪畫真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李立鈞以藝術史上的大哉問開頭,提到藝術相較其他學科最大不同在於,藝術家們會不斷反思藝術的意義,「繪畫已死」的概念在歷史中反覆被扣問,當攝影或AI科技不斷發展,作為傳統技術的繪畫究竟具有什麼價值,是書裡想探討的議題。
探究繪畫發展的起源,人們為了保存即將消逝的事物,而透過繪畫達到記憶再現的效果。李立鈞以西方肖像畫舉例,過去人們看到國王的肖像時,會將它當作本尊的再現而恭敬對待,此時的繪畫彷彿具有生命,讓人投入其中。
李立鈞提到,繪畫是一種混淆虛實、內外、自然與人造空間的技術,擁有製造幻象的能力。「透視畫如同一扇打開的窗。」透視法(perspective)作為一種看穿空間的技巧,能讓畫作成為透明的存在,藉由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相互轉換,成為開啟人類目光的工具。
「透視法就像打開的窗戶,但我們要看的不是窗戶本身,而是窗戶外的世界。」李立鈞說明,當畫作變成人們再現外在事物的媒介,它自身的意義是否就不復存在?因此藝術家開始正視繪畫的本質,從莫內、梵谷、達利、馬列維奇到杜象等人在藝術史上的呈現,都讓繪畫不再是服務他者的附屬品,而是回歸、解放最純粹的特性。
講座尾聲,李立鈞總結,「什麼是繪畫?」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有批判意識的畫家,會窮極一生嘗試回應這個議題,而藝術史本身就是一段記錄繪畫不斷被顛覆的發展軌跡,他認為這種樂於反思自身的特性,就是藝術最大的價值。(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5羅卉昀/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