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今美術學系)校友、藝術史學術與鑑定泰斗傅申,4月16日凌晨於杭州市辭世,享壽88歲。傅申於書畫創作、學術鑑定、藝術史教育成果豐碩,造詣深廣,具國際影響力。曾任職於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國立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著有《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海外書跡研究》等重量級學術專著,對懷素〈自敘帖〉、黃庭堅〈砥柱銘〉等爭議性書畫鑑定,更具高度學術價值。
傅申,字君約,學名文脩,江蘇省南匯縣坦直鎮人。1936年因出生於上海,故名申。1948年隨父母遷居至臺灣省屏東縣,1955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美術系),師事王壯為、溥心畬、黃君璧、金勤伯等書畫名家,校外則師從傅狷夫,1959年畢業時,獲系展國畫、書法、篆刻三項第一名。
1965年傅申畢業於中國文化研究所藝術研究所,經葉公超和陳雪屏推薦,任職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負責展覽及其研究。於故宮任職為其人生轉捩點,自此開展學術之路。1966年於《大陸雜誌》發表首篇學術文章〈關於江參和他的畫〉,並在該年受美術史學者方聞鼓勵留學美國。
1968年傅申經方聞舉薦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深造,且專攻中國美術史,1976年以論文《論黄庭堅的書法》榮獲博士學位,受聘耶魯大學,1977年舉行「筆有千秋業——中國書法大展」,以及首屆中國書學史學術研討會,1979年出任美國最大東方藝術館國立佛利爾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
1991年傅申舉辦「血戰古人——張大千六十年回顧展」,其任職美術館15年期間,舉行無數中國藝術展覽,並且發表論文,為西方世界認識中國書畫文化藝術的重要窗口,對中國藝術史研究發展貢獻卓著。1994年應聘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辭去美術館職,由美返臺擔任教授,直至2006年退休,春風化雨莘莘學子。2013年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生平首次個人展覽「傅申學藝展——書畫印瓷藝個展」,同時,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傅申學藝錄》一函四冊,集結學術成就外的書畫創作精華。
1961年傅申曾參加王壯為、曾紹杰等籌組的「海嶠印集」,1966年又與王北岳、江兆申、李大木、吳平等共組「七修金石書畫會」,為這兩個臺灣早期書法篆刻社團最年輕的成員。另曾主持「中國書法」直播節目,為首位電視書法教育者,作品曾獲中日文化交流書道展、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國畫組首獎等。
傅申於書畫創作、學術鑑定、藝術史教育成果豐碩,造詣深廣,具國際影響力:於創作上,2000年〈傳統與實驗——千禧年論當代書藝創新〉一文,深具時代觀點,且受到諸前輩名家勉勵稱許,黃君璧曾為其1961年〈仿董北苑溪山逆旅圖卷〉題引首並贊曰:「溪山逆旅圖。君約老弟以仿北苑溪山逆旅圖見示,筆健神融,致韻高古,彌見用功之勤,可佩可佩。庚戌春黄君璧題」;於鑑定上,徐邦達曾指出:「海外對中國書畫鑑定就數傅申啦!」更曾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懷素〈自敘帖〉、黃庭堅〈砥柱銘〉等爭議性書畫,進行真偽辨識,還原歷史真相。
於教育上,與學生們親近,為人幽默,曾經自我調侃:因為姓傅,所以即便升到了「正教授」,也是人稱「傅(副)教授」;八十歲後則言,古人六、七十歲稱「老翁」,我現在是「傅(富)翁」。傅申在學術生涯中勤奮研究寫作,1973年出版首部英文專著《沙可樂藏畫研究》,後有《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張大千的世界》、《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海外書跡研究》等重量級學術著作相繼問世,為藝術史學界奉獻超群。
2019年,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曾舉辦「與君有約——傅申縱情水墨60周年回顧展」,傅申表示:「今天的新,就是明天的舊。而且你沒基礎的話,今天你很得意,明天一看就不行了。所以一定要有傳統根基,傳統根基越深,你的創作才能夠站得住。」
2022年,傅申及陸蓉之賢伉儷定居黃公望村。2024年4月21日陸蓉之於威尼斯第三屆元宇宙藝術年度展,公布傅申已於4月16日辭世消息。傅申生前和陸蓉之共同贊助此文化交流活動,為完成其遺願,陸蓉之因而專程赴威尼斯啟動展覽活動,隔日兼程返回,舉辦儀式後遵照其遺囑,傅申長眠於富春江邊的黃公望隱居地和平頂山三蘇祠旁。(資料來源:典藏ARTouch、澎湃新聞、國父紀念館/編輯:吳韋諒/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