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的孤單,一群人的不寂寞。」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2024人文季開跑,4月16日舉辦第一場人文影展《南方,寂寞鐵道》暨映後座談,由國文系范宜如教授主持,邀請導演蕭菊貞來到現場,細談拍攝製作過程甘苦談,引領觀眾乘坐藍皮普快車,重溫南迴鐵路的生命故事。
蕭菊貞導演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曾任記者,現職為清大副教授兼紀錄片導演。曾獲三次金穗獎,並以紀錄片作品《紅葉傳奇》與《銀簪子》連續兩年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更有入圍多項國際影展紀錄。
《南方,寂寞鐵道》是一部以人文視角保存鐵路文化的紀錄片,2017年,南迴鐵路即將電氣化,多數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藍皮普快車即將走入歷史,蕭菊貞導演帶領團隊深入島嶼最南端,穿梭在臺東和屏東間,挖掘不為人知的鐵道職人精神,以及鐵路興建的歷史。
「火車乘載多數人的成長歷程,甚至是臺灣的聚落發展。」提到拍攝紀錄片的初衷,蕭菊貞認為,火車乘載生命,生命書寫故事,而選定南迴鐵路作為拍攝主軸,很多人告訴她,南迴鐵路即將改變,因此,她決定用影像記錄那些跨時代的經典記憶。
蕭菊貞談拍攝的心路歷程,2004年至2006年間,南迴線發生一連串人為破壞導致列車翻覆意外事件,又稱為「南迴搞軌案」。紀錄片其中一名受訪者吳奇泰司機員,多年來承受身心靈創傷,直到現在都還在復健。蕭菊貞在採訪當下,深刻感受到對方的生命創傷。
因此,蕭菊貞認為,我們經常有機會走入他人的生命,想到對方的生命歷程可能比自己更苦、更艱辛,若感到困難而放棄,會顯得很懦弱。她勉勵在場觀眾,如果成為拍攝者,不要預設立場,敞開心胸、真誠地走入他人的生命故事,或許有機會成為最大的收穫者。
座談尾聲,同學詢問拍攝紀錄片如何自然訪談,蕭菊貞表示,多數受訪者很難第一次就卸下心防,「我用時間來釀故事。」她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同理心」,像是她等待吳奇泰受訪長達三年,幾經尋訪,直到雙方建立信任,才有機會進行深度對話,甚至進一步揭開生命瘡疤。
2024人文季系列活動「人文影展」播放4部紀錄片,每一場影展皆於映後座談結束前安排抽獎,報名並全程參與者就有機會抽獎,集滿兩場影展可兌換《來自田野的歌聲》演唱會之摸彩券。(撰文:校園記者公領113楊紫葳/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更多資訊,請參考人文季網站:https://www.cla.ntnu.edu.tw/index.php/2024-humanities-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