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之鄉》後再啟長篇 左萱畫《芭蕉的芽》更有底氣】
時隔多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校友、漫畫家左萱再以《芭蕉的芽》開啟長篇創作,旋即獲得金漫獎年度漫畫獎肯定。相較成名作《神之鄉》,她透露描繪時的心境非常不同,故事格局、創作難度也遠勝前作。
《神之鄉》是左萱以家鄉桃園大溪為背景,「因為是第一本書,又是自己家鄉的故事,感覺較無畏無懼、有一些莫名的執著;很多內容、場景都想放進漫畫中,要怎麼畫也有一定堅持。」這種執著與堅持,在創作《芭蕉的芽》時依然存在,「但經過這些年的反省與磨練,我覺得比較會拿捏,可以把這些非常想畫的素材,用技巧編織的更細緻。」
但左萱也坦言,因為故事融入許多史料,「取材時我還是有些磕磕絆絆,有時會不小心被卡住、很怕畫錯。」
此外,左萱認為《神之鄉》架構簡單,「地點限制在大溪、故事時間線也僅一週,格局小一些,角色也較少。」但《芭蕉的芽》規劃4至5集內容,「為了讓讀者更親近、熟悉故事角色,有更多共感,所以光是人物出場、故事背景的鋪陳,就用了一集的篇幅。」第2集有更多故事主線浮現,「我求好心切,也是經過多次的修改,才較符合我對這部作品的期望。」
左萱透露,臺師大百年校慶要推出校史漫畫時,原希望以單集作品為主。「但我覺得資料很豐富,可以談的內容太多,一集結束會很可惜。」她也笑說《神之鄉》在臺漫中雖算長篇,但也只有兩集,「畫了《芭蕉的芽》,以後要談到長篇作品,我會更有一些底氣。」
【1930年代校園為背景 刻畫追逐自由過程】
《芭蕉的芽》再現臺師大前身「臺北高校」學生的放浪青春,故事環繞自辦文學雜誌的過程。其中「自由」是故事中再三出現的議題,左萱希望透過兩位主角磨合與努力追求的過程,創造更多辯證空間。
「《芭蕉的芽》故事母題與其說是自由,我覺得不如說是追逐自由的過程。」左萱認為臺灣的歷史不斷在追求自由,有時有階段性的成果,但也會走幾步退幾步。「自由不是閃亮亮、從天上掉下來的東西,我想要去描寫這個過程;付出的努力、血汗,以及不同價值觀的拉扯,這個過程是有故事的,也有辯證的空間,作者與讀者都能有不同的想法。」
因此左萱選擇描繪1930年代的臺北高校,「首先這個年代還沒直接進入戰爭的白熱化,剛好是一個自由與壓抑之間的交界。光是看這個年代的史料,你就可以看到自由從無到有、然後再從有到無的漸變過程。而臺北高校又是在殖民社會中,相對自由的一個環境,我覺得在這個衝突感中間,就會產生很多能討論的故事。」
「比方說那個年代,『本島人』的自由與『內地人』的自由,程度就不一樣,什麼樣的事情是自由的,界線也不同。」因此左萱想用不同的角色,去探討大家對自由的不同的看法。「故事兩位主角的自由要如何磨合?編輯部又要往那個方向走?這是故事可以演的地方。現代民主社會也類似,大家最終都要磨合,找出一起往哪個方向走的結論。」
【引文學為章節取名 她透露本想畫「假文青」故事】
左萱在《芭蕉的芽》第2集後記中提及,她喜歡為漫畫章節取名的過程;目前兩集作品中,許多章節名稱也融入了文學背景。「雖然有一些搞笑、不是那麼正經的劇情,但我還是希望能讓故事維持一些『文青感』。」
左萱分享第1集章節〈厝邊的卡夫卡〉名稱由來,「其實是我很久以前,沒有畫成的漫畫大標。」故事情節是她在逛書店時想到,「那時有很多真假文青的辯證,所以我就想寫一個假文青如何學習當真文青的故事。故事中有一個正常室友當對照,兩人是『厝邊』;而村上春樹的書又是文青必看書單,進而連結到《海邊的卡夫卡》,以及作家卡夫卡;加一些詼諧、臺味,想出這個標題。」
「後來我開始畫《神之鄉》,忘了這件事,直到開始畫《芭蕉的芽》。」左萱解釋,書中兩位主角也是室友,一位有點怪,一位很正常;臺北高校學生生活也類似現代文青。「那時代的臺高生也學德文,卡夫卡是他們會接觸的作家,所以我就用上這個標題;半文學、半諧仿的氛圍,也可概括整部作品,我很喜歡。」
第2集中〈春風為何將我喚醒〉,則是引用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左萱透露該章節本為「春天恍若來臨」,原以為是書中語錄,也符合情節中春天即將到來之感,「但後來我用英文、德文查了各個版本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都沒有類似字句,只在簡體網站看到;雖然寫得很美,但只能忍痛放棄。」
【長篇漫畫編劇似影集 她說埋伏筆像在種樹】
《芭蕉的芽》是左萱第2部長篇創作,不但嚴謹考據歷史,編劇也煞費苦心,將虛構情節結合史實巧妙轉譯,使讀者能深刻感受臺北高校學生的青春生活。
左萱透露自己會看一些編劇相關書籍,內容大部分是以編寫戲劇為主,「長篇漫畫結構有些類似電視劇,我會參考,但不見得都適合使用在漫畫中。」她常運用「契訶夫之槍」的敘事技巧,前期埋下伏筆,後續再逐一運用。「但我形容自己更像在種樹,把種子埋下去、等發芽,樹的大小不同,也不一定會開花結果;有一些故事線剛開始很亂,但我慢慢收攏,感覺很有趣。」
此外,左萱喜歡看《歡樂單身派對》《宅男行不行》等情境喜劇。「雖然《芭蕉的芽》更偏向劇情喜劇,但我希望能達到類似情境喜劇的效果。」她解釋,情境喜劇大多很長壽,培養出一群忠實粉絲,「觀眾會去劇中常出現的場景,想像角色聚在一起聊天的樣子。」
《芭蕉的芽》許多場景仍存在於臺師大校園,漫畫中的咖啡廳、書店大多也從真實店家取材。左萱期盼讀者看完漫畫後,也能對漫畫場景有類似的情感,「以後造訪這些地方時,就會想到漫畫中編輯部伙伴們,攜手打造《鐘之音》的故事。」(資料來源:鏡週刊(文 周文凱)、圖書館校史特藏組 / 編輯、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