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於4月3日舉辦《拿破崙的鈕扣:17個改變歷史的化學分子》讀書會,由臺師大化學系李祐慈教授為活動開場,邀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名譽教授分享學習科學的方法,也為師大學子導讀書本中結合化學、人文、歷史、政治的精彩內容。
陳教授表示,化學式承載著化學領域中的豐富資訊,就如同文字記載著歷史的重要性一樣。陳教授指出,化學式不僅是一種專業用語,更是化學思維的核心,它們像是一座座小型的資訊庫,將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清晰地呈現出來。透過化學式,我們可以了解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化學反應的機理以及新材料的設計與合成,進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另一方面,陳教授也提及了作者對於書的重要性。他強調,當我們記住一本書中的精采語句時,往往也同時會想起作者的名字。這彷彿是一種心靈的連結,讓我們不僅對書中的內容有所了解,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創意。因此,作者的存在不僅是書籍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們與書籍之間情感共鳴的重要橋樑。
談到學習的方法,陳教授認為,學習的要點是「後設認知」,就是思考別人的思考,進而掌握他的想法,達到全盤了解。陳教授回憶當時寫推薦序時,認為文章就是由句子堆砌,對於化學家而言,雖然最小單位是原子,但最能展現物質特性的最小單位其實是分子,所以他認為世界是由分子建構,由建構式思維思考問題才能深入學習。
陳教授表示,他對於學習科學的體驗是科學用於更新人類世界觀,並賦予我們對於未知世界的覺知能力。而學習是開啟腦力的鑰匙,隨著人工智能出現,自學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教師在這個環境下定位更傾向於協助,提供學習方法、工具、動機。
陳教授是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發起人,他表示由實作運用知識,才能加深印象,實作更是學習的基本功,知識會藉由精進實作而能清楚闡述,所以未來教育方向需要與企業接軌,孕育出創新的能力,希望師大學子能勇於破格,能夠思考無限,學習無限,且願意精進創新。(撰稿:校園記者光電116柯曉禹/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