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見雜誌2月份出刊的「2024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特刊,為解決少子化帶來的生源問題,介紹臺灣各大學莫不致力於向境外招生,《遠見》也專訪臺師大吳正己校長,當校園變成聯合國大專院校要怎麼做,才能與業界接軌、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全文如下:
高教拚國際》臺師大校長吳正己:「全英」環境非絕對!強化本土推進國際化
為擴大招收境外生,不少大專院校都致力提升校園國際化程度。對臺灣師範大學而言,打造雙語友善環境,只是吸引境外生的條件之一,如何讓國際學生藉由學習華語,進而認識臺灣、亞洲文化,才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招生誘因。
六年前上任時,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提出的第一項工作重點,即為「深化國際化」。談到臺師大在國際化方面的優勢時,吳正己毫不猶豫地表示,「就是國語教學中心」。
1956年秋季成立、附屬於臺師大的國語教學中心,是全臺灣最大的華語教學單位,平均每年可吸引來自全球逾80個國家、上看8000人次的外籍學生,前來學習華語。連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等人,都曾在此學華語。
目前臺師大的境外學位生超過1650人,約占整體學生數量的12%,且逐年成長,若加上在國語教學中心學習華語的外籍生,不難想像,臺師大整體國際學生數量之多,走在校園內,隨處可見的外籍生,已是「日常風景」。
「要了解臺灣、亞洲,中文能力很重要。」吳正己說,許多來自他國的外交官,都在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學華語,促進對中文、臺灣和亞洲文化的理解。
讀學位還能學華語,強化招生誘因
由於歷史悠久,又有許多外國政要在此學習,讓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成了招募國際學生的一大誘因。「我們在談交換(學生)、談合作的時候,會提供每週數小時、免費的國語教學中心課程;這樣,他們(國際學生)會更願意來這裡,除了主修的專業之外,還可以學華語。」吳正己強調。
2021年獲教育部核定,成為全臺四所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校」之一的臺師大,積極推動全英語授課,現階段,研究所已有六成以上的學程,提供英語授課,大學部也於2024學年度,在教育學院、理學院,以及國際與社會科學院,各推出一個英語授課學程,使包括英語系在內的學士英語授課學程,增至四個。
除推動全英語授課外,臺師大亦鼓勵教師,參加劍橋和牛津大學的英語授課培訓,目前已有162人取得認證,在全校教師當中,占比近20%。
另一方面,具有「文青風」咖啡廳環境,被師生稱為「臺師大星巴克」的英語學術素養中心,也安排駐點外籍輔導員,指導學生英文寫作和口說,近兩年來,已提供超過2400人次的服務。
雖然臺師大營造出相當優質的雙語環境,不過,吳正己強調,大學要有「主體性」,所謂國際化,不是把大學塑造成「全英語學校」,畢竟,「中文才是我們的主體語言」。
吳正己指出,提供雙語友善環境,是希望來臺師大就讀的外籍學生,就算一開始中文程度不夠好,也能藉由英文適應環境,但求學過程中,依然可以學習臺灣的語言和文化,「即使他(國際學生)是用英文拿到學位,但他對臺灣的認識、語言(中文)的使用,是夠的。」
換言之,臺師大的國際化,不是獨尊英語,而是營造雙語友善環境,使國際學生能夠融入,讓他們在主修領域外,也能學習臺灣的語言、文化,認識屬於臺灣的特色;相對的,臺灣學生亦可藉由與外籍生互動,開拓自己的國際觀。「我們一直在講,要本土化,才有國際化!」吳正己說。
臺灣高教底氣,來自「高性價比」
吳正己分享先前赴荷蘭參訪的經驗指出,當地的大學,因為招收太多國際學生,已對本土語言、文化,造成影響。
據外媒報導,2021至2022年度,荷蘭約有40%大學新生來自他國,較2015年增加12個百分點;為改善前述現象,荷蘭政府已祭出因應措施,呼籲各大學,控制全英語授課學程的註冊學生數,減少歐洲以外地區的招生,並鼓勵學生學習荷蘭語。
在吳正己看來,以招收國際學生而言,荷蘭與臺灣兩相對照,就是「過與不及」,荷蘭「太過」,臺灣「不及」,因此他期待,臺師大能進一步把境外學位生占比,從12%增加到15%以上,「我覺得,15%至20%,是比較適當的。」
而讓國際學生持續成長的底氣,來自臺灣高教的「高性價比」。
吳正己表示,臺灣的大學裡,有許多老師畢業自國外名校,素質優異,加上學費較他國便宜,且科技產業具備很高的國際能見度,由此可見,臺灣高教是很有吸引力的,未必會輸給其他國家。(資料來源:轉載自遠見雜誌 林信男報導 原文網址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