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098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02-16
影音》從劇本挖掘未解議題 華語系校友林爭意獲兩座新聞獎
圖
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104級林爭意校友(右),榮獲「2023 PeoPo公民新聞獎」。
圖
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104級林爭意校友(右),榮獲「2023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社會價值獎,並從當年的媒體主管手中接下獎座。
圖
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104級林爭意校友(前排右五),榮獲「2023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社會價值獎,與所有出席貴賓及得獎者合影。
圖
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104級林爭意校友(後排右五),榮獲「2023 PeoPo公民新聞獎」。
圖

探討移工就醫困境,《在臺移工病歷簿》專題包含〈海上的解藥〉、〈血脈相承的醫療弱勢〉、〈比病毒更可怕的隱性歧視〉、〈被霸凌粉碎的臺灣夢〉四篇文字新聞及兩支紀錄短片。其中,〈海上的解藥〉榮獲「2023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社會價值獎及「2023 PeoPo公民新聞獎」。歷時六個月,將專題從發想到完整呈現的人,是來自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104級的林爭意。

每天接觸不一樣的劇本,是林爭意的日常生活。身為戲劇企劃,林爭意為了完成一個協助推動移工醫療劇的劇本,她與團隊耗費三年時間進行田調,無論是外事警察、醫生或檢察官,只要有跟移工接觸,就是他們的田調對象。儘管有多個不同單位接受田調,林爭意發現,團隊訪問的「移工個案」相當稀少。

抱持著將缺少的拼圖補齊的想法,林爭意參與願景工程基金會的「2022獎助採訪伴飛計畫」,希望透過實際與移工接觸,進入他們的工作場域,了解移工在臺的醫療困境。

由於專題內容攸關移工勞動權益,出面受訪,可能導致移工承受雇主壓力,讓尋找合適受訪對象的過程,在擁有超過75萬名移工的臺灣顯得相當困難。林爭意關注長期深耕移工醫療的非營利組織,除了蒐集資料,也藉此聯繫上願意受訪的個案。

「信任必須建立在兩方擁有相同的基礎之上。」林爭意分享,透過非營利組織聯繫上的受訪者,往往已經是求助者的角色,除了渴望權益受到重視,也願意藉由自我揭接露使問題被大眾看見。

「如果她沒有來臺灣,也許現在不會變成這樣。」〈被霸凌粉碎的臺灣夢〉的受訪者是最令林爭意感到遺憾的。擔心揭開受訪者的傷疤,會使她再次受到傷害,林爭意透過層層關卡,從社工、受訪者的朋友,一步步的接近,最終才訪問到受訪者本人。「第二次訪問時,她哭了。」雖然碰到採訪時最害怕的事,林爭意卻發現受訪者變得更信任她,「在審視這段經歷的同時,也許受訪者也正慢慢的為自己療傷。」

「做為記者的角色,總會背負著受訪者的一段人生。」從事編劇工作的林爭意並非第一次寫作新聞。就讀臺師大期間,林爭意擔任師大校園記者副總編及師大新聞臺主播組組長,並有在電視臺實習的經驗。多年後重拾記者身分並投稿新聞獎,林爭意感到相當焦慮。

「得獎最開心的是,與十年前實習時工作的主管相逢。」在記者這條路上,林爭意早在實習結束時就發現自己不適合,果斷的轉換跑道。職場的多年歷練,卻讓她不自覺的繞回新聞寫作。

「每個人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都有可能成為少數。」儘管專題受到專業肯定,林爭意相當謙虛,希望自己筆下的文章能呈現另一種視角,提供讀者思考的方向。

從師大校園記者的啟蒙、擔任編劇接觸各式劇本,到深入挖掘議題並撰寫成新聞,一路的兜兜轉轉,林爭意經歷多次自我懷疑,憑著一股衝勁的投稿換來佳績,並從當年的主管手中接下獎座,當年放棄記者生涯的沮喪,已成為林爭意的養分,為她多次轉變的人生道路寫下亮眼紀錄。(校園記者:社教115馮毓芳/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華文永續報導獎/在台移工病歷簿:海上的解藥:https://www.newsaward.org/vote/vote_detail/4160

願景工程基金會:【在台移工病歷簿】海上的解藥:https://www.visionproject.org.tw/story/6701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