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於1月27日舉辦「臺灣的臺語 世界的臺語」講座,邀請臺灣語文學系劉承賢副教授,從世界語言的源頭與發展講起,說明臺語對臺灣的獨特性與重要性,並介紹《Superb Taiwanese Primer》,讓全世界的人可以自主學習「臺灣的臺語」。
《Superb Taiwanese Primer》是一本國際性的臺語教材,不只可以做為教科書,也可以透過書籍自學,書裡有實用的生活用語對話,多種句型文法整理,可以自己造句,也有聲調概念系統,除了有QR code掃描音檔外,在課本中使用Do、Re、Me來提示聲調。場下觀眾也表示該書封面很有趣、吸睛、新潮,但內容是以英文為主,比較適合想學臺語的外國人學習使用。
劉副教授表示,臺語對於臺灣來說是很重要且獨特的文化,文化的核心就是「語言」;他提到一位臺灣交換生在國外參與文化活動時,以〈望春風〉的表演來代表臺灣,因為「臺語」最能呈現臺灣的特殊性。他也逐漸了解,並在其中看到他國的影子。
文化的元素其實是共通的,舉例來說,韓國受到周邊國家的影響,韓國文化所宣揚的二十四節氣、摔角、風箏、毽子、韓服等,一旦抽離韓語,對外國人來說,韓國、中國、日本的文化差異其實難以分辨;但藉著「語言」,韓國人可以自豪的說出自己的文化獨特性。天下雜誌也曾報導來臺的外國人Leonardo Pape,他表示還沒到臺灣前,就已經聽過臺語歌曲,但最遺憾的事則是在臺期間沒有學習臺語,由此也可見語言對文化印象建立的重要性。
劉副教授談及西方的文藝復興與東亞的文藝復興,表示在歐洲文藝復興前,傳統上只有拉丁語做為正式文字書寫,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則出現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的創作,這些曾經的非主流語言,後來也成為各國的官方用語。
反觀東亞,日本、韓國、越南,過去也是使用文言文進行公文書寫,其他語言則被輕視,其後如同拉丁文一樣,文言文也遭到質疑,「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運動開始後,各國以自己的語言書寫。在這個歷史的變革中,臺灣卻仍以現代中文為主,而不是「我手寫我口」以臺語書寫。
在國際觀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語言一開始就出現在該國(原住民除外),英語從今日的德國而來,演變成英語、西班牙語(俗化拉丁語)從義大利而來演變成西班牙語、屬狀侗語系的泰語從中國西南而來演變成泰語,這些語言經過數百年的變化,成為各國的通行語。劉副教授提出,這些國家的語言如今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那為什麼有著同樣演變過程的「閩南語」到臺灣後被稱為臺語,卻被一些人所質疑呢?
從世界語言命名通則來說,當地的自然通行語以該地地名命名,如盎格魯撒克遜語是英語、伊比利半島的俗化拉丁語被稱為西班牙語等,所以臺灣的漳泉語被稱為臺語,只是依循著國際的語言命名通則而來的歷史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根據日治時期的臺灣語言調查,無論是客家人或原住民,都有高比例會用臺灣版的漳泉混合語言溝通,可見得百年多前,臺語就是臺灣的自然共通語了。而日本殖民政府及戰後國民政府,也都以「臺語」、「臺灣話」來指稱這個語言。
劉副教授表示,有些臺灣人認為臺語是一個小語言,全世界講臺語的人很少,並因而對保留臺語的必要性感到疑惑。但從廣為流行的「韓流」來看,全世界事實上只有0.975%的人口母言是韓語;就全球來看,韓語雖然也是小眾語言,但卻因為韓國人的自信及大力推動,隨著流行文化的影響,掀起世界各地學韓語的風潮。所以一個語言會滅絕、有危機,絕不是因為人口偏少,而是因為使用者缺乏自尊、自信,沒有動力傳承的結果。
「失去一個語言,就等於失去一個文化」,劉副教授表示,當一個語言有75%的人口不再使用、年輕人不再講述,那語言就會慢慢沒落,從現狀來看,臺語正面臨這樣的危機。 (撰文:校園記者幼家科學113沈佩儀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