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545人
圖 新聞投稿
2023-12-12
臺師大校園國際化 境外生領略宋代人的「喝茶、插花、焚香、掛畫」 對華人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
圖
[仲夏花藝]馬來西亞企管學系何靜原(右) 與法國交換生季睿英Semertzis(左)一起學習創作乾燥花
圖
[初春品茗] 來自英國的FOX (左一)首次品嚐臺灣茶,以及臺灣茶製的冰淇淋。
圖
[初春品茗] 境內外同學品茗五種不同的臺灣茶
圖
[深秋沈香手作]來自英國的Pimblett (右二)與來自德國的Ermeline Eßer學習捏製倒流香
圖
[冬至故宮賞畫]境外生在故宮前階梯大合照
圖
[冬至故宮賞畫]來至德國、美國、馬來西亞、土耳其及泰國的境外生在參訪故宮古畫前,先至善園吃午飯,認識彼此!

領會一個文化的發展脈絡與精髓,必得從了解在地人的生活開始!臺師大國際事務處於2023年將宋代人的「喝茶、插花、焚香、掛畫」休閒活動以現代化四部曲的方式介紹給境外同學。四場活動共吸引了近250位來自18個不同國家的境外生參與,使學生更能理解華人文化與融入臺灣社會,實踐臺師大校園國際化的理念與行動。

「初春品茗」、「仲夏花藝」、「深秋沈香手作」與「冬至故宮賞畫」等四部曲,在2023年的四季裡分別介紹給境外生。宋代人休閒活動首部曲「初春品茗」課程中,介紹臺灣的紅玉紅茶、鐵觀音茶、阿里山高山茶、包種茶及碧螺春等五種茶葉及沏茶方式,東亞學系來自土耳其的米雅表示,參與了活動才發現除了臺灣與土耳其泡茶方式,且土耳其以紅茶為大宗,臺灣則是「多種茶類共存」的狀態,臺灣豐富的茶文化也讓她大開眼界。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來自緬甸的李宗蕊分享說,緬甸人珍惜資源,泡過熱水的茶葉,還會被再二次運用拿來炒菜食用。

二部曲「仲夏乾燥花創作」課程的舉辦時間正逢畢業季,因此活動選擇了四種顏色的向日葵作為主花製作畢業手綁花。向日葵象徵勇氣,而境外生來到臺灣生活需要的就是勇氣,學習知識時需要的是勇氣,交異國朋友時需要的是勇氣,直到畢業時也是需要勇氣進行求職。此時的手綁花對第一次接觸的學生而言,也是需要勇氣才能達到最後獨具風格的花束!

三部曲「深秋沈香手作」課程,介紹了全世界產沈香的地區及國家,原來沈香僅在亞洲赤道左右可見,像是緬甸、越南、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等等國家,因此對歐美學生來說,是種全新的文化理解與體驗。同學們聽完老師講解沉香歷史後,再以顯微鏡觀察真假沉香,避免未來買到假的沉香木。聞沈香的過程中,同學們對「鵝梨帳中香」最感興趣,因為該香味會使人聯想到古裝劇中妃子調製出的香料!製作倒流香則是課程的重頭戲,同學們捶搗沉香土、再捏製出三角到錐形或長條狀,靜置一晚等沉香土完全乾燥後,即可點上自己親手製的香!

從初春品茗、仲夏花藝到深秋的手作沈香,冬至便是「掛畫」了。2023年最後一部曲的宋代人休閒活動,國際事務處設計了「大雪紛飛賞畫去」,帶領學生參訪國立故宮博物院,使學生領會了故宮古文物中東、西方文化文流的歷史足跡。此行由國際處副處長鄒蘊欣、輔導老師蔡佳蒨、嚴偉蓮及楊巧玲帶領學生赴故宮賞畫。學生們於故宮特展「無界之涯-從海平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中,展品中可見16世紀荷蘭人對馬來人、爪哇人的認識,也使境外生理解了400年前,東南亞民族的衣著及生活!

由於多數境外生皆未接觸過中國古文物,在參訪活動之前,畢業於臺師大美術系碩士的蔡佳蒨老師,事前製作了賞畫說明筆記,提供大家在觀看展品時有所參考。透過聆聽中國古代的玉器、陶瓷、繪畫及特展的導覽洗禮後,學生們需擇一自己印象最深的古畫,說明自己對該畫的理解。

來自美國的英語教學系研究生Reuben 提到,看了故宮的多媒體教學,才知道故宮三寶宋代郭熙的「早春圖」有前、中、後的構圖層次,才能稍稍會意郭熙的創作思維及視覺美感。蔡佳蒨進一步說明,前景的岩石可看到宋代表現出來的光影效果,比較明代仇英「漢宮春曉」的奇石,明代作品就看不出石頭的凹凸面,這就是每個年代在描繪上於風格上的不同。

來自馬來西亞的國文學系黃益紳最感興趣的是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的佛教「畫梵像」。黃益紳觀察到繪畫上貼金,每個佛像描繪各有不同,臉部的表情也都很生動,應該是要獻給很重要的人。來自馬來西亞音樂學系的梁嘉騏則是注意到明代陳洪綬「畫隱居十六觀」畫作中的小細節,以改編敘事畫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哄然大笑。蔡佳蒨補充說明,觀看隱士們臉部細緻的描繪,能看到誇張的皺紋,而隱士簡潔的衣紋,卻能表現出蓋在衣服底下飽滿或纖細的身體。

故宮參訪使境外生不只欣賞中華故文物,更發現許多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在古文物上所呈現的足跡!冬至前的「大雪紛飛賞畫去」為臺師大2023年校園國際化系列活動畫下完美句點。(資料來源:國際事務處 / 編輯、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