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493人
圖 新聞投稿
2023-08-24
影音》【專題報導】親善大使服務隊 經歷試煉蛻變 成就耀眼風采
圖
親善幹部們進行新隊員的服儀考核。
圖
見習大使們認真練習導覽考核。
圖
上課過程中也保持直挺坐姿與微笑。
圖
儘管只是社課,親善大使們也會維持良好的儀態。
圖
等待考核的前夕,各見習親善大使們正襟危坐、嚴陣以待。

在校園內的各項活動中,總是能看到一群人,他們的站姿挺拔、笑容親切、口條清晰,擔任接待、襄儀、主持司儀及校園導覽等工作,有條不紊的協助活動進行,他們是師大親善大使服務團隊。

親善大使服務團隊成立於民國九十五年,肩負著接待學校貴賓、揭牌、頒獎典禮及中英文導覽等工作,也受邀協助眾多政府機關團體、國家重要慶典進行,是師大的「門面」之一。

很多人以為,擔任親善大使的條件是姣好面容或是高挑身形,親善大使服務團隊負責人鍾芷品老師表示:「這些都不是條件,重點是擁有服務熱忱、團隊合作和堅持不懈的特質。」親善大使的養成過程辛苦,除了基礎髮妝,社課週練走、貼牆站等儀態訓練,還要接受國際禮儀、司儀、主持等專業課程,服務時需要掛著笑容,穿著高跟鞋服務數個小時,要有過人的毅力才能撐過來。

校園導覽是「大魔王」 日常交流創造好關係

被問到訓練過程中最困難的項目,許多親善大使都回答「校園導覽」是很大的挑戰。校園導覽需要在重要的貴賓面前介紹校園,範圍包括校本部、公館校區及梁實秋故居,需要熟知校內歷史,並將龐大的資訊量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流暢地向來賓介紹校園,除了接待外賓,還須準備英文導覽,培訓過程相當不容易。

親善大使陳奕愷提到,剛進親善大使時,覺得同梯都很優秀,但自己並非天生外向且口條好的人,「剛開始練習校園導覽時很緊張,就像在背稿,靠著私下一直和同學互相練習才撐過訓練。」

擔任親善大使三年的他坦言,自己現在還是需要先寫好講稿,經過多次練習才能流暢說話,但他也在辛苦中找到正向意義,「擬稿的過程讓我有機會梳理自己的語言,也對內容更熟悉!」擁抱自己的特質,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找到無限的成就感。

「除了校園導覽,外賓也很喜歡聽我們分享生活!」親善大使隊長藍筠舉例,自己是師大百年校慶鐵騎環島活動的一員,外國貴賓來師大參訪時,她除了介紹師大百年校慶活動,也向外賓分享環島發生的故事,讓外賓很感興趣,高興地和她分享自己國家流行的運動,比較兩國差異。

在正式的交流場合,有親善大使和貴賓分享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交流文化差異,他們的存在,無疑成為緊湊行程中,一股自在且令人舒適的暖流。

事前充足準備 搭配臨場應變能力

親善大使的課程會教學生,在服務現場的作業標準流程,親善大使隊長藍筠笑說,現場往往和想像中不一樣,像是擔任活動接待,老師會教學生「貴賓報到時,要跟貴賓說某某先生小姐您好,並帶領他們去位子上坐好。」

「但現實情況下,我們不認得貴賓的臉,所以在事前拿到貴賓名單後,要自行上網搜尋貴賓的照片,以利在現場能一眼認出貴賓,並快速帶位,有時貴賓剛好遇到熟人,會在半路上聊起來,親善大使不能干擾聊天,又須準時引導貴賓入座,必須發揮看臉色的能力,抓緊聊天空檔,邀請貴賓入座。」

事前的充足準備,也會讓出隊任務收穫驚喜。親善大使陳品辰回想,有一次在搜尋貴賓名單時,發現一位教授的學位是在德國唸的,於是推論教授可能是德國人,剛好之後會去德國交換,便跟教授分享交換計劃,「教授真的是德國人,被認出來也很開心,並以德國為契機,聊了許多事。」

累積豐富經驗 克服出隊緊張感

擔任畢業典禮司儀的鍾子晴和余品臻,站在上千人面前,依然保有沉穩的氣場和訓練有素的口條,讓畢業典禮順利進行,完美落幕。

出隊經驗豐富的她們,也曾有過不安的時期,「一開始擔任親善大使時真的很緊張,緊張到出隊當下還在緊張」,經驗越來越豐富後,開始熟悉活動大概的流程,遇到突發狀況也能從容面對。「現在只要活動開始,心力就全部投入在活動當中,發現要忙的事情很多,其實沒時間緊張。」

參與競賽頒獎典禮 感動永生難忘

被問到印象深刻的出隊經驗,親善大使朱祉蓁回想,她曾參與高中生科展競賽的頒獎典禮,在獎項宣布的當下,獲獎學生因為太開心而放聲歡呼、甚至流淚。

朱祉蓁眼眶微微濕潤,感性的說,這些高中生一路過關斬將到最後,一定經歷許多辛苦,得獎時的歡呼讓人感受到他們對科學的投入和熱愛,「雖然我只是活動的協助者,但還是被現場氣氛震撼到,有幸能參與他們人生中的精彩時刻,感覺自己也被激勵了!」

即使辛苦也不後悔加入 養分伴隨往後人生

「你們會後悔加入親善大使嗎?」「不會!」親善大使們目光堅定地回答。親善大使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開始不會化妝、容易緊張、不敢上台說話,即使訓練過程中曾懷疑自己,疲憊的行程讓他們腰痠腿疼,最終在一場場試煉中蛻變,成為如今閃閃發光的模樣。

親善大使陳奕愷表示:「親善大使的訓練要求大使保持從容優雅,我們表面看起來波瀾不驚,其實內心很澎湃。」每次訓練的成長,以及每場活動帶來的力量,都成為熱親善大使們的養分,支持他們往後的人生。(撰文:校園記者黃沛晴、陳佳旻 / 攝影:林鈺珈、周景嵐/ 影音:林鈺珈、周景嵐 / 編輯:張適)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