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不僅開設碩博士班課程,兩年前更成立文物保存修復學分學程,透過臺灣大學系統向臺大、臺科大、臺師大的大學生招手,吸引中文系、地理系學生跨域選修;也有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學生因不捨祖先遺留的物品持續衰敗,主動修習文保學程、延畢一年,就只為了「修好它們」。學者指出,美國不少文資課程被認為是「國家事業」,學生免學費,享有薪實習,就業也有保障,文資修復人才的培育值得臺灣借鏡。
文保學程培育文物修復師 讓有興趣的大學生向下扎根
政府投入古蹟修復經費去年已超過60億元,古蹟修復市場大,但修復科系學生難找,文化資產局近年換個新法,鼓勵大學開設文保學程培養修復師。臺師大藝術學院的文保中心,專為受損畫作或文物進行保存維護,也肩負培育新生代修復人才的使命,在美術系設立文物保存維護科技組碩士、博士班,兩年前鎖定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三校對文物修復有興趣的大學生「向下扎根」。
文保中心主任張元鳳表示,國內文資修復學程多開在碩士班,卻有許多人在未接觸的情況下,入學後才發現與想像不同,發現自己無法勝任喜歡的工作時,挫折感很大,學程能先讓大學生試探,提早讓學生有機會接觸。
「科學辦案」分析文物 更知道畫作中的小祕密
李玟萱大學畢業於臺大中文系,大學曾赴文保中心修學程,成為第一屆美術系文保組碩士生。她表示,本身對藝術感興趣,因此也修習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開設的亞洲藝術學程,大四申請研究所時,希望能直接接觸作品,也希望有實務操作,因此將目標鎖定在文物保存修護領域,當時先透過三校聯盟修習學程,也順利考上首屆文保碩士。
為避免破壞文物,但又要掌握畫家使用哪些媒材、顏料,文保中心也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經常以「科學辦案」。李玟萱笑談,其實自己高中讀理組,將文物做科學分析相當有趣,可以知道畫作中的「小祕密」。她也說,希望可以讓文化資產保存下去,是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大學畢業於臺師大地理系的鄭榮麒,有感於大學競爭優勢已經不再,在修完系上必修學分後,正好接觸到文物保存相關課程,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也培養對文物的興趣,儘管學習過程相對其他「內行人」吃力,但仍希望能夠透過保存修護,為傳承文化盡一份心力。
想修復祖先留下的物品 不惜延畢1年考上修復碩士
紀采彤今年6月剛從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畢業,是文物保存修復碩士新鮮人。體育系畢業的她,在高中之前練田徑,高三接觸龍舟,大學以一般生之姿考入臺師大體育系,持續練龍舟。
突然從體育系跨域轉讀文保,紀采彤表示,是因為祖先留在老家的物品。她說,家人從小喜歡看著紅眠床、搖籃、祖先畫像或是照片講故事,當她看著祖先的老文物時,感到格外平靜,但那些物品卻隨著時間逐漸損壞,「我不禁思考,能修好它們,不知該有多好,卻不知從何開始」,直到大四待在老家過年,回頭發現臺師大文保學程正在招生,雖然得修兩年課程,也讓她不惜延畢1年,直到大五才完成學業。
談起從拿龍舟槳,改持修復畫筆的起心動念,語氣間仍充滿不捨與期待。但她仍強調,龍舟仍是她的興趣,有別於一般體育項目,龍舟反而有更多社會人士參與,若轉往文保發展,仍能維持這項興趣。
不少美術「本科生」投入 保存文物更接近源頭
臺師大文保中心堪稱是畫作「五星級健檢中心」,專為「老病」畫作手稿做健檢診斷、清洗整容,恢復原作風采,除了跨域就讀該領域的學生,也有不少美術「本科生」全心投入。
來自馬來西亞,大學畢業於臺師大美術學系水墨組的蔡啟榮便是一例。即將升讀碩二的他,大學時期接觸文保學程的裝裱課後,才發現原來臺師大擁有修復單位。蔡啟榮表示,大學期間不斷參加學程課程,學到許多修復知識與傳統技法。他說,文保學程讓他提早認知修復科系的學習指標,也讓他更確信是自己願意繼續走下去的路。
今年6月甫從臺師大美術系畢業的鄧博勻,也是文保碩一新鮮人。他說,大二那年,他接觸到美術系首次開設的文物保存修復學程,他體驗到媒材完整的製作技法及臨摹,學習壁畫及絹本的組成結構、製作程序和彩繪顏料的使用技法,也學習到文物的保存環境,如何安全的存放及展示文物。
鄧博勻說,大一入學原預期以創作作為未來規畫,但經過一系列的體驗及學習,讓他體認到文物是人類活動留下來的珍貴紀錄,尤其文物蘊涵著過去、現在、未來的規律,自己也受益於前人盡心保存下來的文物,對他來說,現在是回到更接近源頭的地方,將這份人類的遺產繼續傳遞下去。而他也並未放棄藝術創作,畫畫仍是他的興趣與生活習慣。
美國課程免學費、有薪實習 吸引學生投入文資修復
而借鏡國際文資修復人才培育,張元鳳以美國為例,不少文資課程被國家認為是「國家事業」,不僅學生就讀相關科系免學費,也能享有「有薪」實習,就業也有保障。另一方面,社會、企業財團也重視文物保存,長年推動獎助學金,吸引優秀學生放心投入文資修復,形成正向循環。她認為,臺灣的文資修復人才培育,仍需要全民一起努力。(資料來源:轉載自聯合報 /編輯:胡世澤/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