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為引領更多民眾關注失智協尋議題,提升病友申辦協尋手鍊服務量,並強化大學與企業的ESG社會關懷力,從2023年開始與富邦人壽攜手,合作推出「失智關懷協尋手鍊優化產學案」,期能通過優化設計與宣傳,引發更多關注失智議題。
本計畫由臺師大設計系鄧建國教授帶領設計團隊,包含蔡佳璇、魏宏臻、林子馨、蔡景崙等四人執行,經由「醫療單位醫師護理人員」、「失智患者」、「照顧者」、「手鍊推廣者」等四個面向調查及研究,並彙總意見符合使用者期待的下一代新手鍊設計,主辦單位提出六款設計,經初評選定三款手鍊設計,進入下一階段發展。
初階設計評選會及防失智保健宣傳講座活動
本次評審會於6月7日舉行,初選評審會由計畫主持人臺師大設計系鄧建國教授主持簡報,發表六款概念手環設計,邀請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老人福利科趙佳慧科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設計顧問施昌甫老師出席擔任評審、以及富邦人壽公關廣宣部團隊代表共同參與。評審們針對臺師大團隊所提供的手鍊設計提供專業意見,並選出三款手鍊設計,進一步進行設計發展。
根據評審意見,初選的六款手鍊設計以去標籤化、改善配戴流程和增加舒適度為基礎,力求呈現「祈福」、「生命力」以及「溫暖」等祝福意象。趙佳慧科長提到,手鍊應該考慮到長時間配戴的耐受度和審美,衛福部亦有高齡福祉的配套措施,以提高銀髮族的健康保健資源。張淑卿秘書長則提醒手鍊的鍊條不應過長,以避免配戴者可能受傷的情況。
另外,富邦人壽建議手鍊應包含能與社會溝通的理念,在未來的參賽和展覽等活動中,安排手鍊的曝光機會,進一步提升失智友善議題的關注度。在輔具及產品開發的面向,中原大學商設系產品組施昌甫助理教授則針對各款設計的材質、結構及製造的經濟性提出建議,強調在高齡社會正在改變的觀點,建議手鍊設計應考慮顏色、材質和外觀花紋處理方式的多樣性,亦須呼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選用低耗能低度環境傷害的製程,以提供未來高齡族群更多的選擇與社會期待。
本次「失智關懷協尋手鍊優化產學案」的推動,旨在提高未來民眾對失智協尋議題的關注度,評審會根據各方的意見達成共識,由六款設計中選出「牽手」、「回家」、「生命之窗」等三款設計進入下一步的改良階段。此次評審議發現,優選的三款手鍊,其命名恰巧是:「牽手」、帶您「回家」,開啟「生命之窗」 之寓意。這三款設計將繼續發展並融合其他設計的優點,將於九月最終款式的形式呈現給大眾。在專案設計期間,主辦單位臺師大設計系也辦理失智關懷系列演講,同時加強宣導失智病友與醫療單位及社福單位形成聯絡網,提高申辦協尋服務的意願,並期待通過優化設計和宣傳,為失智友善議題帶來更多關注和支持。
有關失智關懷系列演講部分,為了提高對失智症議題的認識並促進健康教育,計畫主持人鄧建國教授亦於6月8日在臺師大設計系綜合大樓914教室,舉辦「失智症、肌力與認知訓練工作坊」,邀請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梁鈞嵐治療師擔任講師,經由講師介紹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現象,透過此工作坊,讓大家了解何為失智症,向近30位參與者介紹了失智症的定義、分類、症狀和發展歷程。失智症可以分成四大類,分別是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混合型失智症,以及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其中,血管性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的患者,初期最顯著的困難是在動作方面,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單側無力、肢體僵硬、步態不穩等,而導致他們無法有效參與日常活動,藉由定期動作訓練,積極復健治療,改善動作協調性、肌肉力量及耐力可避免肌力流失。因此本次課程內容也穿插體適能活動、平衡、肌力強化、認知訓練,讓參與者透過運動及肢體伸展,了解如何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個人的健康意識並達到預防之目的,也可將所學介紹給家人親友,期待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共同為建立失智友善社會而努力。(資料來源:設計系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