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讓人類「任務消失」成為現在進行式,憂心忡忡的白領上班族該如何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優聘副教授孫弘岳老師,接受《遠見》採訪暢談他親見銀行業職位因科技取代消失,並從人力資源業者與研究角度分析這個AI新風潮。為何他認為,在海嘯第一排的工作族群,至少該備好3套職涯規劃腳本?又該怎麼準備?
還在產業界時,孫弘岳曾經親身站在機器取代人力的風口浪尖,見證銀行同事們受到自動化衝擊的場景;來到學術界後,他也將經歷投注於人工智慧應用於職場上的研究。究竟,他會怎麼看待生成式AI與職場的未來?
節省時間後應該投入何種新任務,是避免工作消失的重點
「其實以前AI就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只是ChatGPT的出現讓大家發現,原來AI離我們那麼近!」
曾在多間銀行累積15年以上的經驗,孫弘岳的職涯歷程始於人力資源工作,歷任法國巴黎銀行集團、上海商銀、新光金控、富邦金控、中信金控等。
以在銀行界任職的經驗為例,孫弘岳說,2005年時,曾經遇過銀行導入自動化外匯管理系統。當時負責業務的行員薪水高,懂得英文,又嫻熟銀行法規;只是,當公司導入新系統時,即便累積了領域知識,因為把例行性工作寫成標準化流程,系統上線之後,行員們一樣面臨生存的保衛戰。
公司留給這些行員的選擇只有轉戰銷售性工作。孫弘岳認為,正因為平常無感,真的遇上類似ChatGPT一類的挑戰時,當下才會來不及反應。
當然,並非沒有正面案例。
同樣在銀行任職,櫃員的命運卻截然相反。「大家都認為銀行櫃員屬於最基層的(工作),平常從事例行性任務,導入ATM、行動銀行,會有最大影響,」但櫃員反倒因為不用花時間用在交易型的業務,例如存款、提款、匯款等,釋放時間後後,可以針對VIP客戶,專注於財富管理的服務。
孫弘岳總結上述兩個例子,人工智慧有時會部分或完全取代整個職業;但同時也會重新定義職業的內容。
無論何者,人們同樣擔心工作不保、任務消失。
他觀察AI與人資領域的研究,有兩種主旋律同時演奏。一種是強調人工智慧的預測力與準確度,致力於將技術揮舞地更加進步;另一種則是擔憂人們沒有做好準備,因此遇上災難,兩者價值觀截然不同。
孫弘岳肯定地說,「取代是沒有在區分(類型)的,」是否會立刻影響工作的關鍵在於,任務本身是否昂貴,而且沒有效率。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無人商店,背後的智慧零售技術已經成熟,但還是有廠商不願投資在相關自動化設備上,因為「店員不夠貴,」還沒有必要利用機器取代。
應對ChatGPT瘋狂進展「至少準備3套職涯規劃腳本」
談到工作者與學生應培養的能力,孫弘岳呼籲,要想辦法避開機器有優勢、又能夠發揮人類價值的技能。話雖如此,但幾年前也沒有人能想到,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竟能夠在圖像上累積如此深厚的功力。
對此,孫弘岳除了建議熟悉AI工具操作、理解模型運作原理並認清使用限制外,他另外強調,不要覺得這些AI工具將會阻礙自己,不妨調整心態,把它視為工作和生活中的助力。
同時,應該保持成長心態,「至少擬定3套職涯規劃劇本與方案。」因為環境變動快速,他提醒,不要因為固定場景變得僵化、別被職業限制,因為「職業容易過時。」
這3套職涯新腳本,該怎麼尋找?他以會計工作為例,人們會擔憂簿記工作消失,但上市櫃公司總有簽證查核的需求,若能夠把相關能力用在其他地方,可能是轉化財務知識到投資上,也可能是開設新的客製化服務。
比起擔心工作被AI取代,孫弘岳說,考慮到以前3個人的工作,未來1個人就能完成,或許更正確的問題會是,「AI會不會取代我?」
「被職業跟企業綁架很危險,要想辦法斜槓。」孫弘岳強調,以後沒有不會改變的事情,面對新技術的打擊,不可能與大趨勢逆風相抗,但人們還是有主動權,將命運掌握在手中,「打不贏,就加入吧!」(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 編輯: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