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5月24日舉辦通識教育講座,邀請臺師大國文系58級校友、中央研究院李豐楙院士擔任主講人,帶領學生了解道教的發展史、認識兩千多年來的漢人社會發展史。
李豐楙院士研究道家文化多年,早期以「道教文學」為研究對象,後期擴及到《道藏》,鑽研遠古神話以及宗教儀式,積極與學術社群展開對話,研究領域遍及楚辭、道教文學、道教史、華人民間宗教、詩歌和小說。特別的是,李豐楙教授同時也是會開壇作法的道士,具有道士證書,是中研院唯一、更是全國唯一的道士院士。
院士以「文化百寶箱」為題,解釋道教在神話學中的定位,選取符合研究基本條件:具備經典文本(Text)、歷史文獻(History)、田野調查(Field)三要素的觀察對象來做為例證。第一組是具有性別意識的西王母以及九天玄女,兩者被視為「永遠的母性神」,直至今日仍在民間中以信仰形式存在;第二組是與自然生態相關的土地秩序與界域營衛,解釋道教所蘊含的土地觀如何轉化,同時維持傳統意義且具有當代價值。
道教與神話時常結為一體,從無形涉入有形、仰觀俯察天地四方,因此在觀察與研究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反覆辯證,每一項目皆須經過三層次的辨析:從文化現象、社會層面,再到文化心理,說明遺跡的存有、歷史代表,以及宗教神話中的文化價值,才能契合民族需求,驗證其存在的意義。
講座尾聲,老師叮囑同學們,在中華文化千年來的傳承道路上,無論任何方面,並非僅靠當代社會學者、理論而建構,是靠著宗教與民間習俗信仰,逐漸讓漢人社會成形。行年七十七,李院士才敢大膽地說自己對漢人社會有一定的認識,他認為臺師大應要重新與鄉土教材結合,承擔應盡的義務,讓傳統與現代繼承銜接。(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2陳佳旻/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