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高行健週系列活動:「大師上線:與諾貝爾文學大師面對面」活動,於5月23日晚上6時30分於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室舉行。本次活動以視訊連線身在法國巴黎的高行健教授(巴黎時間中午十二點半),在線上為進行高行健相關研究的師生們解惑。高行健教授在螢幕那頭健朗的與在場師生問好,吳正己校長、圖書館廖學誠館長,以及多位師長皆蒞臨現場與高教授招呼寒暄,隨後活動在歷史系陳登武教授主持下正式開始。
本次活動共有三位同學:美術學系三年級黃欣穎、華語文教學系三年級鄭雅婷與國文學系一年級羅菩兒,分別向高教授請教研究中遭遇到的問題。黃欣穎同學提及當代繪畫的困境,以及對新一代繪畫創作者的建議。高教授認為他對繪畫創作的看法始終如一,當代繪畫應該回歸人性、將喪失的美尋回,即是電影詩《美的葬禮》之主旨,也是「新文藝復興」的呼喚。
鄭雅婷同學提問,《車站》一作是否有受到「場域理論」影響,以及《論戲劇》中的哲學思想層面。高教授回應道,《車站》主要是受到荒誕戲劇的影響而作。荒誕是生活中的一項元素,創作本是從生活與人性中尋找靈感。而《論戲劇》沒有主動談哲學,然在高行健的戲劇理論中,的確有哲學成分存在其中,因美學本屬哲學的一部份。
羅菩兒同學請教在創作前的主題與媒材選擇,以及詩作中的音樂性問題。高教授認為,選用一個媒材需要相當多的知識積累與專業素養,而非一種媒材不適合就換另一種。高教授表示,他很早就有拍電影的構想,仍舊用了幾十年實現,而電影中的音樂、舞蹈等較不熟悉的領域,他也曾請教專家意見,為求作品更臻完整。
學生提問完畢後,「高行健的文學與藝術」課程的授課教師:英語學系蘇子中教授、表演藝術研究所吳義芳教授,也分別向高教授請教。蘇教授指出,高行健對於戲劇藝術的理解與表現方式,與波蘭當代戲劇大師JerzyGrotowski類似,故詢問高行健教授對於Grotowski的戲劇理論之看法。高教授坦言,Grotowski的戲劇理念與劇場實踐,與他英雄所見略同,但高教授提出的「表演的三重性」更為獨特,即演員的自我與角色之間,還有所謂「中性演員」這一淨化自我的過渡準備階段。
最後,吳義芳教授請教關於舞蹈在戲劇藝術中的運用。高教授回應道,他在戲劇中堅持的「全能演員」、「全能戲劇」,是西方劇場與傳統京劇的結合,對演員的表現能力相當要求,身段、舞蹈皆是全能戲劇演員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後陳登武教授總結,五位師生的提問及高教授 回應,使現場來賓在這短短七十分鐘內,體驗了一場豐富生命與學識的文學、藝術盛宴,並祝福高教授身體健康,將來能再與師大師生對談。
高行健教授已數年未親臨師大,本次活動跨越空間的藩籬,使師大師生有機會向大師請教,學術交流不因時空距離而中斷。高教授在回答問題之餘,也推薦同學可以多方參考自己及其他大師的著作,將能更精進對藝術的理解。高教授也期許師大師生,都可以在研究與創作的路上有所突破!(撰文:黃品欣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