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407人
圖 新聞投稿
2023-05-19
通識講座 考古學觀點詮釋大航海時代 看見不一樣的歷史觀點
圖
謝艾倫老師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考古學博士,以「大航海時代的考古學」為題,與同學分享多年考古研究成果。(照片: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圖
主持人臺史所康培德所長(左)與謝艾倫老師合照。(照片: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圖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基隆和平島考古遺址發掘計畫主持人謝艾倫,以「大航海時代的考古學」為題,與同學分享多年考古研究成果。
圖
圖
圖
圖
臺下同學發問。

本學期第二場通識教育講座於5月17日舉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基隆和平島考古遺址發掘計畫主持人謝艾倫,以「大航海時代的考古學」為題,與同學分享多年考古研究成果。

謝艾倫老師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學博士,除了擔任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臺灣考古學會理事。謝老師擅長以物質文化為線索,結合歷史與圖像研究,探討東亞及東南亞海域的人群流動與文化變遷,並結合殖民影響,用考古學觀點闡述歷史。

這次講座,謝艾倫老師以考古遺址的分類切入,分享殖民者遺址「菲律賓馬尼拉」、「聖地牙哥沈船」及「基隆和平島」,還有非殖民者遺址「宜蘭淇武蘭」及「菲律賓伊富高」等五個案例。

「很多人說,進入清代初期,北臺灣就失去了地位。但從出土的東西可以看到,其實北臺灣不斷有活動,只是並非史料上的主角。」作為和平島發掘計畫主持人,謝艾倫老師在分享和平島考古成果時,顯得格外振奮。

「和平島挖掘計畫」從西班牙殖民時期的諸聖教堂開始,當團隊越挖越深,出土的東西也越加充滿意義。「殖民者抹除早期的神聖記憶,換成他們的空間。」談到在教堂深處挖出鐵器時代原住民遺骸,謝艾倫老師感概的說道。

謝老師談到,在做馬尼拉的考古研究時,她想到,如果文化混雜是殖民社會的必然結果,西班牙和馬尼拉的混雜,是否在殖民初期就已發生?又是由哪些力量塑造而成?

老師認為,談到文化混雜,大部分人會以文本為依歸,但透過考古,她能用物質的角度,看見文化的延續與變遷。讓文本為根據的史實搭配考古研究,發展更多討論空間。

「了解不同面向的考古遺址,有助於對一個時期更完整的認識。」謝艾倫老師提到,考古觀點與史料不同,考古讓人看見史料外更多的文化內涵,連結被僵化的時代界線,打破殖民者跟被殖民者之間的刻板印象。

謝老師分享,她的團隊裡也有師大歷史系的畢業生,她鼓勵參與講座的同學,如果對考古有興趣,隨時都能加入挖掘的行列,探索歷史的另一種觀點。(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5馮毓芳/編輯:張適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