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5月16日舉辦人文季系列活動,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豐楙老師,以「過關與證果:西遊五聖的出身修行傳」為主題,從道教角度探討西遊記中的敘事文學。
文學院陳秋蘭院長、國文系李志宏系主任也到場致詞,感謝李豐楙老師精彩的分享,文學院副院長須文蔚老師、國文學系鍾宗憲老師、國文學系陳亭佑老師、英語學系蘇子中老師、國文學系退休教授張素貞老師也到場聆聽。
李豐楙老師是國文系58級畢業生,他長期鑽研道教文學,為成為真正的道士,更拜師並通過登刀梯考驗,也是第一位研究道教的院士。
「所有理論,都是從最日常的生活裡參謀出來的。」李豐楙老師以民俗文化中的博奕遊戲為例,文本重複出現「賭鬥」字眼,反映出西遊記的修行就像賭賽,五聖一路上突破層層關卡,不斷賭勝來消除厄難。
關於文本的宗教敘述,李豐楙老師表示,西遊記雖看似是一部佛教小說,其實暗中傳遞許多道教元素。如五聖的「試煉」課題就有濃厚道教色彩,護法神明也由佛教與道教共同職掌,護祐五聖同時也監管心性,觀察他們面對考驗的意志。
佛教與道教並存之下,文本中對佛教描述為直接的「顯話語」,李豐楙老師說,作者在故事中暗渡道教,如結尾完成取經前,還安排五聖先進入玉真觀,在佛教之中融合道教的「潛話語」。
西遊記的描寫反映明代中葉的社會風氣,孫行者遇到逃跑的精怪時,會念道教咒語召喚土地公,因為祂可能有故意放縱精怪的嫌疑,對應現實就是當時的「里甲制」,暗喻地方政治狀態。
李豐楙老師提出西遊五聖「鬥修行」概念,每個角色都選擇各自的志向修行,如唐僧鬥色戒、孫行者鬥氣戒,從中破除心魔,鬥勝達到證果目標,其中也隱含道教「五行相剋」概念。
「我發現道教這個文化百寶箱,才真正讀懂西遊記。」李豐楙老師以百寶箱的概念總結宗教對文學的重要,並邀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與5月24日的「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座談會。(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5羅卉昀∕編輯:張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