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揮別前兩年疫情,臺北科學日於4月29日在臺師大公館校區熱鬧登場,共展出55個攤位,透過有趣的科學闖關遊戲,吸引近萬名學生及家長一起玩科學,寓教於樂,進而帶動全民科普風潮,也讓科學教育從小扎根。
臺北科學日邁入第九年,由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指導,臺灣師範大學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通力合作下,臺師大理學院各系所及學生社團、臺北市各中小學學生、家長及老師以及對科學有興趣的市民,共同參與這場大型科學饗宴,推動科學永續發展。
臺北市銘傳國小學生帶來鼓動青春賀圓滿表演,揭開序幕,鼓聲震動熱鬧非凡,開幕儀式由國科會陳儀莊副主委、臺師大吳正己校長、理學院陳界山院長、傅祖怡副院長、方偉達副院長教授、臺北市政府林奕華副市長、臺北市教育局鄧進權副局長、臺師大物理系賈至達教授、蔡志申教授、林文欽主任、科教所邱美虹教授等,一起搓轉桐花造型竹蜻蜓,象徵科技、自然永續的結合。
臺北科學日透過科學知識轉化實驗設計與推廣,呈現多樣化活動,規劃了大師演示科學秀、科學動手做場次、科學實作攤位以及科普影片欣賞,涵蓋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地科、資訊、生活科技及運動科學等議題。
各校都以創新、多元、科技、趣味和生活化的方式,推廣大眾科學教育,年輕學子們當關主,運用靈活的思考,設計平易近人的科學遊戲,以及動手示範操作科學實驗,可以刺激學生們發揮獨立思考和反思能力,在講解科學活動與原理的過程中,更能培養多元能力和科學素養;來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則透過活動操作,更能對科學產生興趣。
例如南湖國小設計「音浪太強-雷聲筒製作」攤位,小朋友當關主帶著貴賓動手做,透過一根細長彈簧在圓筒產生共振原理,就會產生巨大雷聲,輕鬆了解聲音的奧秘與原理;仁愛國中「抖抖機械獸來畫圖」讓親子利用簡單零件自製震動馬達,搭配具有彈性的鐵絲腳,使機械獸抖動前進;西松國小「一起來電」關卡,小朋友使用靜電棒讓鋁箔紙維持在空中十秒以上,玩得很開心。
臺師大物理系「科學飛揚-手作滑翔機」攤位,大學生也帶著小朋友動手做滑翔機,引導觀察「機翼大小」與「機翼傾斜角」變因,並從中學習滑翔機的飛行原理;東山高中「刻在DNA裡的大砲魂」由高中生帶著小朋友認識簡易的電磁砲原理,而靜心高中國中部則設計「達文西橋」,提供現場搭建橋樑的練習機會,從體驗中感受搭建橋樑的力與美。
主辦單位說明,這次活動特別結合了「季節環境教育+科學原理+永續環保」,設計了可愛的代表物-永續桐花(竹蜻蜓的葉片),邀請與會貴賓一起上臺操作。當竹蜻蜓飛起來時就像素有五月雪之稱的桐花飛舞,桐花的花瓣形狀就像飛機的螺旋槳一樣,螺旋槳在空氣中旋轉時產生了升力和推力,從而推動飛行器前進,這種飛行原理不僅在飛行器上有重要應用,也在科學永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吳正己校長表示,「臺北科學日」藉由動手實作的科學博覽會,將自然科學、數學、資訊與科技活動融入社區生活,臺師大回應社會期待,動員許多師生人力,在空間寬廣的公館校區辦理,不僅是在學的學生,每年更是親子同樂、體驗科學趣味活動的場合,進而融入地方文化,以提升臺灣民眾的科普教育素養。
林奕華副市長說,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永續絕對不能是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每人的生活之中,尤其永續發展有很多都是科學觀念,包括推動108課綱、自主學習等概念,都是環環相扣,讓大家一同努力永續臺北,扎根科學,永續臺灣。
陳儀莊副主委表示,國科會的主要任務是支持高深的研究,但也非常看重科普研究,「國家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從幼稚園、國小開始培養最好」,為了推廣大眾科學教育,北市教育局與臺師大理學院合作,讓民眾和學子親近科學,開啟對科學的好奇心,也能深入民間發揮科普傳播長期影響力。
晚上的重頭戲之一則是在中正堂播放臺師大教授王銀國監製的科普電影《科學少女》,劇中描述一個17歲很有科學天賦的少女,母親過世之後,爸爸帶來一個AI機器人的故事,重新回到身邊,探討了科學教育、生命、親子教育,也希望打破女生做理工研究的印象,接著由大學生帶著小學生一起觀測天文星空,度過知性的一晚。(撰文:公事中心胡世澤 / 攝影:張適 / 核稿:胡世澤)
臺北科學日網站:https://tpsci.phy.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