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別人家的孩子顧好,就是我們的責任。」從黑手學徒到博士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校友、國立斗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校長許永昌投身教育界38年,一路走來不忘初衷,平均每12年就回到母校拿一張畢業證書,更取得工教系碩博士學歷。對他而言,教學相長永遠是最快樂的事。他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許永昌自幼生長在單親家庭,國中畢業後曾一度中斷學業兩年,到機械工廠裡頭當學徒。在工廠期間,許永昌經常向廠內的資深師傅們提問,甚至有天問到師傅告訴他:「你不要再問了,以前我師傅教我的,我都已經教會你了!」求知若渴的態度,讓許多人鼓勵許永昌應該要回到學校唸書。於是,他報考了三重商工進修推廣部模具科,每天下班後從工作地點新莊搭著公車,風雨無阻地前往三重上課。
對於能夠重回學校唸書,許永昌欣喜萬分,更把握難得的機會努力學習,並在高二那年拿到全國技能競賽第一名,代表國家到美國參加模具競賽並獲獎。這樣的好成績讓他在高職畢業後得以透過技術優良保送管道,錄取臺師大工業教育系。
半路出家的他,至今仍感謝政府提供了多元的升學管道,讓即使沒有一路循正規教育體制的他,也能有機會念大學,如今更成為一校之長。歷經四年的師範教育培育,許永昌在民國75年大學畢業後,先是分發到臺北縣(今新北市)學校服務,後來又到了雲林。他回憶,調任初期常常有人問他:「還習慣嗎?」確實,剛到雲林時,他感覺自己像是從富人家嫁到了窮人家,深深感受到兩邊的城鄉差距。
幾年後,許永昌開始反駁自己當時的想法,如他在虎尾農工服務期間,目標希望周邊鄰居可以把虎尾當成第一志願。他從品德開始要求學生,每天搭臺西客運上下學時,必須主動跟司機道早安、說謝謝。這樣的良性循環漸漸形成風氣,司機跑去跟公司說,感受到虎尾的孩子變乖了,居民們也開始願意把孩子送來虎尾就讀。
因為在虎尾農工帶的是特教班,許永昌參加了各種研習,以瞭解特教類別與課綱,學習如何幫助特教孩子。深知特教學生更加弱勢,他特別鼓勵老師一定要把孩子們帶好,協助他們順利就業。
許永昌還記得,在畢業典禮上,有家長告訴他,原本以為特殊孩子會是家庭的負擔,沒想到在畢業前就能找到工作,還可以分擔家計。看著這群孩子們成長獨立,成就感寫在許永昌的臉上。
而在斗六家商服務期間,許永昌也一改過去傳統,安排高三學生到附近的孔廟拜拜。他認為:「哪有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於是把新生訓練就安排到孔廟舉辦,同時也讓外鄉鎮來就讀的學生瞭解斗六。
此外,他也努力營造溫馨友善的校園氣氛,鼓勵校內同仁把心中對於教育的理想拿出來討論,在同樣是為了學生好的出發點裡頭,一起找到共好的方式,產生良性循環的教學風氣。在許永昌的努力下,學生參加技藝競賽表現經常獲獎,平均六成畢業生考上國立大學。今年斗六家商不僅沒有受到少子化影響,招生甚至超額。許永昌不以此居功,認為這是全校教職員一起努力的結果。
在他任教多年期間,曾有一名旁人眼中的問題學生,許永昌在指導他機械模具時,心想:他鬼點子這麼多、活動量這麼大,不如栽培他當選手。即使最後這名學生沒得獎,但許永昌卻觀察,在準備競賽過程中,自己做事情的態度已影響他,他也開始慢慢變得不再叛逆。
多年後某天,許永昌在TVBS節目「一步一腳印」中看到法國料理主廚介紹,發現眼前的主廚「明明是我學生」!許永昌趕緊和對方聯繫,該名學生看到他也嚇一跳,邀請許永昌到他的廚房參觀,從他廚房的規劃與精細的搭配,許永昌欣喜聽到這位學生告訴他,當年從機械轉行餐飲,把機械課堂上追求精確與熟能生巧的態度,運用在切菜備料上,讓每一個過程都是經驗與汗水累積而來的結果。而即使已經拿到米其林三顆星證書,這名學生平均每兩年仍要出國進修一次,目前也在許多科技大學擔任餐飲相關科系業師,印證了許永昌告訴他:「不斷提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投身教育界38年,身邊許多同學都屆齡退休,許永昌對於學習的熱忱卻未曾降溫。對他而言,進修是一件「辛苦但有趣」的事情,不管是當學徒的時候在工廠跟著師傅學手繪,或是到大學學習電腦繪圖,他都抱持著同樣一顆上進心,每當學到了新的專業知識,就熱情地分享給業界的師傅、學校的師生,「看到身邊的人可以跟著一起成長,我就覺得很開心!」(資料來源:教育部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