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學生都是數位原住民,更大的考驗,反而是不熟悉軟硬體操作的老師。如何運用平板教學,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生生用平板上路,臺師大師培如何數位轉型?怎麼教?
2022年9月起,當「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政策上路後,很多人擔心,有了平板,老師們就真的會「數位教學」嗎?
相比學生都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原住民」,老師反倒較不熟悉軟硬體的操作;甚至時下大學教授,恐怕連「數位教學」經驗都沒有,又怎麼教「未來的老師」?
不禁令人擔心,最後有「數位落差」,不是學生,反而是「老師」,甚至是「老師的老師」?
「數位教學是一個進行式,大家都在摸索、觀摩、分享、學習更好的可能,沒有一種『立即完美的標準化作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洪儷瑜微笑解疑。
數位教學絕對未必要是「大學教授得先是數位應用專家」「第一線老師都已是平板高手」,而是隨著新工具、新教材的協助,老師與老師間、老師與學生間,彼此分享創意、學習精進,創造更活潑、多元性的課堂現場。
同時,也不是用平板取代板書,而是老師透過虛實整合、混成教學,引導學生更多元地去接收知識、活用線上資源,進一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師生共創共學,取代上對下
「1999年時,我負責培訓老師數位轉型,從怎麼『收發email』開始,」專長資訊教育、科技輔助學習的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特聘教授許庭嘉笑著回憶。
如今,她也是「生生用平板」計畫的輔導教授團隊成員,期間跑遍國內上百個數位教學現場觀課, 聆聽回饋,並培訓老師用word出考卷、用excel算成績,用PPT做簡報。
回頭看,20多年前大家對電腦軟體的恐懼,和現在對平板授課的憂懼,其實類似。
「工具的改變,隨著科技進步一定會發生,但不變的是教學方法。學習理論、心理動機,怎麼把原本的教學內容、課堂管理,放入新的科技工具中活用,不是數位教學真正的重點。」許庭嘉強調。
老師確實可能比學生不擅長使用3C產品,但學生擅長的,可能也只是社群軟體、影音拍攝。但怎麼善用學習教材、去哪裡找學習資源,對於數位學習的專業,老師通常強於學生。
未來的數位教學課堂,將是師生共創的現場。老師指導學生用數位工具做作業,到學習平臺找影音課程,但操作不熟練的時候,學生也可以反過來幫老師。
回到大學師培現場,洪儷瑜也持同樣看法。「學院教給學生的那些基礎教育理論,就算在數位教學現場也一樣通用,但怎麼搭配數位工具創新形式,更多的是師培生自己的創意。」
以臺師大的師培課程為例,除了增加大一資訊相關通識必修,讓所有學生跨過第一關的數位門檻。之後師培學院的各種課程,也增加了數位應用的實作課或工作坊。「從學生演練的現場,老師還是可以根據理論專業去評估,這些創新作法是否能夠發揮好的教學效果、是否符合教學目標。」
最後,許庭嘉分享,「老師和學生會不會操作軟硬體」,反而只是最淺薄的一面。真正核心是,數位教學讓學生可以更自主地掌握學習進度,練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養成自主學習力,提升成效
平板和數位教材對學習最大的改變,就是學生有辦法可以回放不會的、跳過已知道、超連結延伸閱讀、提前預習未來課程。
對於當下聽不懂的,以前學生就只能呆坐座位上,但如今學生可以反覆回看,並藉助動畫、測驗、延伸解說強化理解;已經會的學生,可以往後看接下來的內容。甚至學生在家提前預習,上課時就可以專門針對預習時不會的部分專心聽講,讓學習更高效化。
「當學生能夠掌握自己的學習程度與進度,訂定自己的學習策略,就能練成自律的習慣。」許庭嘉說,這就是「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的核心目標,也是「生生用平板」政策的核心價值。
成功學習的動力,永遠是讓學生理解自己哪裡還不足,並知道怎麼可以突破,老師又怎麼可以幫忙他;「平板、數位教材,都是突破以往老師力有未逮的好工具,這也正是師培體系對於數位教學大趨勢,在課程轉型、實際應用上最重要的著力點,」洪儷瑜說。(資料來源:遠見雜誌第439期 / 撰文:謝明彧 / 雜誌原標為〈連結虛實助攻教學,學生學得更「精」〉,2023.01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