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12月7日舉辦讀書會,邀請地球科學系林佩瑩助理教授導讀《聽見海底的形狀:奠定大陸漂移學說的女科學家》一書,以同為傑出女性科學工作者身分,帶領觀眾進入瑪莉.薩普(Marie Tharp)測繪海底地形圖的故事,從而看見近代海洋地質研究的發展概況。
林佩瑩助理教授研究專長包含「行星地震學」、「地球物理學」,曾參與「分析阿波羅任務所佈放月震儀記錄推估月核大小」、「NoMelt大型計畫」、「解讀海底地震儀噪訊並改進臺灣自行研發海底地震儀」等研究計畫。今年9月更參與「環太平洋陣列(Pacific Array)國際合作計畫」,在太平洋海域佈放海底地震儀與海底電磁儀陣列,探討「海洋板塊岩石圈—軟流圈系統構造」,提供關於板塊運動學說的觀測資料與理論解釋。
林佩瑩表示,1950年代的美國,女性能從事的工作受到部分限制,加上當時的迷信風氣,女性無法與研究團隊一起出海探測,因此瑪莉僅能利用團隊帶回的6條測線聲納紀錄,完成大西洋海底地形圖的測繪。
林佩瑩認為,瑪莉的創舉在於透過放大倍率的調整,將海底的垂直地貌看得更清晰,並得出「中洋脊不是單一一座山,而是一條山脈」、「中洋脊峰頂附近都有一道深的V型槽口」的論點。而針對瑪莉將海底地形圖與同事霍華德.佛斯特(Howard Foster)繪製的震央位置圖進行疊圖分析,發現震央在中洋裂谷附近形成一條南北向曲線的研究法,林佩瑩指出,此舉必須考量圖紙大小、繪圖者採用的比例尺等因素,以1950年代的技術條件而言,已是相當不容易的成就。
不過,瑪莉的創舉並未博得廣泛肯定,反而招致巨大的質疑聲浪。林佩瑩補充,瑪莉在1953年提出理論時,與之相關的「大陸漂移學說」仍備受爭議,但學界持續發酵的討論,卻也使得瑪莉的理論逐步被擴充。直到1967年,瑪莉的學說、1960年提出的「海底擴張學說」,以及1968年發現的地磁反轉證據,幾乎已經被科學家視為確認「擴張型板塊邊界」理論的關鍵。
「每個人用不一樣的角度,得到一樣的結論,就是地球想告訴你的事情。」談到瑪莉曾經遭受的質疑,林佩瑩強調,科學需經各方質疑,才能推動證實的力量,進而揭開藏在海洋底部的秘密。她也藉此提醒觀眾,面對任何事都應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以不同觀點提出質疑,「共同驗證」一個現象。在學術的發展上,每個人的貢獻都至關重要。(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2陳昱辰 / 編輯:林靜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