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222人
圖 新聞投稿
2022-11-21
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登場 教長表揚37位木鐸獎得主
圖
教育部長潘文忠致詞
圖
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發「木鐸獎」,肯定37位專業教育人士在各教育學術團體的研究貢獻
圖
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致詞

臺灣教育學界年度盛事「111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11月19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行,由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發「木鐸獎」,肯定37位專業教育人士在各教育學術團體的研究貢獻,並由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授予「服務獎」得主,以表揚優秀的行政服務表現。

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召集人吳武典理事長說明,大會延續去年的主題「預見教育的未來2030年」,在風險的時代有許多不確定性,但是教育的革新與變革仍須併行,在高度變動的時代,學校教育勢必要與社會環境變動相輔相成。

吳武典教授表示,同時今年以「新常態」(the new normal)作為主題,因應疫情時代所帶來的變革,強調「以培養能力為導向的教育」,以及「由數位科技所構築的新學習架構」兩個理念,期望能彙集教育學術與實務工作者的意見,共同探究學校教育如何透過資訊科技進行創新與變革,並且實踐教育的多元價值與公平正義。

教育部長潘文忠致詞時表示,近幾年面對大環境的改變,疫情更是最大的挑戰,但維持教育的公平正義仍是教育最根本的本質,因為各種環境的變化,越有能力或支撐背景、家庭的孩子,可能在變化中可以走得更平順些,不過有很多孩子在其中可能會有不同感受,同時在其他教育變化的過程中,也都可能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很感謝聯合年會重視這樣的議題,也相信在教育的政策與推動上,能給予良好的建議及參考。(資料來源:教育系、教育電臺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

【2022年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大會宣言】

新常態下教育的創新變革與公平正義

前言

疫情時代下,「新常態(the new normal)」不但成為熱門討論議題,也意味著「改變」已經成為我們當前生活的一種常態。「新常態」強調了兩個理念:以培養能力為導向的教育,以及由數位科技所構築的新學習架構。數位科技將教育重新定義為終身學習,包括學習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以及學會共同生活。基於此脈絡,各級學校教育如何透過資訊科技不斷進行創新與變革,又如何實踐教育的多元價值與公平正義,端賴教育學術及實務工作者一起探究。此外,更需藉由此全國教育學術團體一年一度的聯合年會,彙集各學會的專業建言,籲請政府有關單位特加重視,以期讓我國教育能夠永續發展且臻於美善。以下提出四點建言:

壹、前瞻課程與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的基礎能力及公民素養,邁向終身學習的目標

108課綱不僅已逐漸為各界所熟悉,各項規劃也逐一推動與實施,面對社會變遷,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皆不斷出現新的議題與挑戰,因而有必要前瞻課程與教學改革,一方面要展望未來,培養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使其在面對變動時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奠定學生的基礎能力,尤以國語文能力為各項學習的基礎、文史涵養是深化思想的養分、公民素養則為社會重建的根基,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尤其重要,值得關注。

貳、邁向雙語國家之際,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核心,穩健推動師資培育

以2030年為目標,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所提出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內容廣闊、關鍵績效指標多元。在教育領域方面,全面啟動教育體系雙語化並推動中小學部分學科英語授課,其具體作為展現在師資培育體制與教師甄試影響所及各師培機構紛紛開設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課程、各縣市教師甄試開出的雙語教師缺額也日漸提高。然而,在培育雙語教學次專長師資生之際,應先滿足其成為一位教師所需具備的教育專業與教育專門知識涵養為宜;在滿足中小學推動雙語教育需求之際,對於一般教師與雙語教師之名額分配,亦應考量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先,妥善規劃與推展。

參、肯定教育創新與實驗的價值,透過師資培育的協力,以期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公布與實施,並於2017年再次修正通過,此三法係肯定教育創新與實驗的價值,以期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在多元類型教育體制的運作下,與之相應的師資培育體制,成為其最好的協力機構。目前,我國教育部所頒發的教師證,針對共通性專長,如修畢「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課程」者,得於教師證書上加註次專長為雙語教學以資證明。對於實驗教育的師資培育而言,為滿足其多元性與特殊性,可鼓勵其與師培機構合作,開設專屬的課程,並由大學端給予修習證明,一來尊重各類實驗教育之多元性,二來則能緊密師培機構與實驗學校之間的聯結,使學生在優質的實驗教育下獲得更多元適性的學習與發展。

肆、實踐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落實世界和平與公平正義的永續發展目標

受到聯合國積極倡議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影響,高等教育應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大學校院所生產的知識與研究,也被期待能更貼近社會需求、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政府除提供大量經費以協助高等教育機構追求卓越發展之外,也應透過補助來鼓勵大學重視環境保護、社會正義、經濟成長,以及永續發展等目標並落實行動。雖然世界各部分將會越來越緊密相關,但人權受到侵犯、不平等和貧窮仍然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永續發展。因此,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全球公民教育(GCED),以發展更和平、包容、融合、安全及永續的社會。立基於此,政府應補助大學,從正式的課程與教學和非正式的環境營造與學生活動來培育能夠落實世界和平與公平正義的全球公民。

結語

教育是永續發展的國家工程,也是政治民主、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教育部持續增加公共化幼兒園、精進十二年國教中的數位學習環境、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推動國家語言及雙語政策,以及擴大青年的公共參與等努力過程中,或許面臨諸多挑戰。有鑒於此,我們提出四項建議:一、前瞻課程與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的基礎能力及公民素養,邁向終身學習的目標;二、邁向雙語國家之際,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核心,穩健推動師資培育;三、肯定教育創新與實驗的價值,透過師培的協力,以期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四、實踐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落實世界和平與公平正義的永續發展目標,建請教育相關單位重視並採納,期使臺灣教育在進行創新變革與實踐公平正義之際,也能同時達成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得獎人名單

序次 學會名稱 木鐸獎得獎人 服務獎得獎人
1 中國教育學會 梁忠銘 鄭英傑
2 高雄市教育學會 張炳煌 高瑞賢
3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黃素菲 王大維
4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何俐安 劉一凡
5 中華學生事務學會 陳隆昇 顏政通
6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于曉平 曹傑如
7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黃文定 陳宏彰
8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吳慧君 詹俊成
9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曾淑惠 楊瑞明
10 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 任立中 李文魁
11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林昭光 張斯蘭
12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謝佩璇 陳麗英
13 中國測驗學會 曾建銘 周業太
14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鄭玉卿 陳玲玲
15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李曉菁 尤雅蘋
16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陳松柏 劉汶琪
17 臺灣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周淑卿 林芳如
18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鍾鎮城 鄭縈
19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陳惠萍 曾子旂
20 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 蔡金田 許瑞芳
21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張歆祐 羅幼蓮
22 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徐建國 陳昀嬋
23 臺灣性教育學會 楊聰財 熊賢芝
24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陳淑敏 侯雅雯
25 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錡寶香 葉梅美
26 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 陳秀潔 林淑雯
27 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 湯家偉 張云棻
28 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 謝卓君 王辭維
29 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吳清基 施靜惠
30 KDP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 劉春榮 曾美蕙
31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葉興華 劉芷吟
32 臺灣服務學習學會 李育齊 王明旭
33 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劉佑星 李文煥
34 111教育發展協進會 蔡進雄 林志奇
35 臺灣教育哲學學會 簡成熙 陳伊琳
36 臺灣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發展協會 楊修安 翁碧菁
37 臺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科技發展協會 張奕華 金庭芝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