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666人
圖 新聞投稿
2022-11-22
新常態下的教育省思與行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共商後疫情時代與教育的距離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1月18日舉行「創新變革與公平正義:新常態下的教育省思與行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各方教育專家學者齊聚,共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影響。
圖
吳正己校長致詞表示,教育品質不能打折扣,應檢討這些因應疫情出現的教育形式,是否能實踐公平與正義。
圖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表示,根據目前閱讀理解的測量結果,顯示城鄉之間的落差還是存在,即使數位化教學普及,教學品質依然參差不齊。
圖
研討會主席、教育系方永泉教授認為,疫情儘管看似逐步趨緩,不過後續所衍生的教育情形惡化,至今仍對教學的復原、學習狀況帶來更多複雜影響。
圖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也提到,近三年的疫情變化再加上少子化,種種社會現象讓大家必須思考,現有的教育形式,是否還能適應這些巨大變化。
圖
日本學習院大學Kiyomi Akita教授透過線上表示,受疫情影響,日本學童正面臨二戰後最高的霸凌、輟學比率,如何應對教育情境變化,是各國迫切思考的問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於11月18日舉行「創新變革與公平正義:新常態下的教育省思與行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從科技融入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多元價值與公平正義為題,各方教育專家學者齊聚,共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影響,日本Kiyomi Akita教授表示,受疫情影響,日本學童正面臨二戰後最高的霸凌、輟學比率,如何應對教育情境變化,是各國迫切思考的問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文獻指出,當科技成為一種加強便利性與影響力的趨勢時,人們應思考如何避免陷入「被動科技化」。尤其歷經疫情,科技快速落實在生活當中,大幅改變你我日常,教育也不例外,雖然看似方便,甚至已建構「新常態」,但並非沒有負面影響。

第一場主題演講學者,邀請日本學習院大學Kiyomi Akita教授,隨即點出問題,當時日本深受疫情肆虐,接連的停課復課,不僅導致學生學習慾望下降,更面臨二戰後最高的孩童霸凌、輟學、自殺比率。

「孩童只能用這些行為,表現他們對於身心受傷的求救訊號。」Kiyomi Akita教授援引日本「靜默進食」政策,意思是學校中午用餐,學生們禁止交談,不過長期下來孩子處於孤立情況,導致缺乏動力與學習刺激。其實不止日本,各國都在思考,如何應對疫情導致的教育情境變化。

手機、平板等電子裝置的普及,象徵邁入數位化社會,但這些科技工具卻非全然帶給教育正向發展,例如疫情導致許多教學改以線上形式,恢復成實體授課後,卻出現抗拒學習情形,不只這樣,疫情期間採取的居家辦公、授課,也帶來家庭成員間更多摩擦與壓力。

相較於日本,臺灣也面臨不同問題,每年都會參加研討會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表示,根據研究數據指出,目前閱讀理解的測量結果,顯示城鄉之間的落差還是存在,尤其像是數位學習跟雙語教育方面,仍處於資源不平均狀態,因此即使數位化教學普及,教學品質依然參差不齊。

研討會主席、教育系方永泉主任認為,疫情儘管看似逐步趨緩,不過後續所衍生的教育情形惡化,至今仍對教學的復原、學習狀況帶來更多複雜影響;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也提到,近三年的疫情變化再加上少子化,種種社會現象讓大家必須思考,現有的教育形式,是否還能適應這些巨大變化。

因社會劇烈改變,教育正處於關鍵轉捩點之際,是否更應該停下腳步,吳正己校長致詞表示,對比初期與病毒共處,現今已是不同景象,但教育品質不能打折扣,目前該做的,是回頭檢討當時教學的效果與品質,這些教育形式帶來的改變,是否能實踐公平與正義。

「科技的存在,應該是能讓孩子的學習可以個性化,活用各項數位工具,作為一個協同教學的角色。」就像Kiyomi Akita教授所說,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數位科技世界裡,教育應是能包容任何樣態、多元價值和族群,而本次研討會就是希望回顧過去,回應與解決近年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實踐公平正義。

如本次研討會章程中明述,希望藉由本活動,反思在地實踐之啟發,提出實務建言與創新構想,讓教育也能跟隨趨勢,共同學習成長。這場由教育系承辦的盛會,不僅是一場國際研討會,更是面對未來環境不確定性下,肩負國家發展的教育界,停下來省思、探索與再行動的契機。(撰文:大傳所楊詠盛 / 編輯:林靜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