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國語文課程經常被誤以為沒有實際用途。臺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公布問卷調查與讀報結果,徹底翻轉國語文與社會脈動脫節的刻板印象,有高達九成五民眾認同國語文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會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針對「臺灣民眾對國語文課程看法」,委外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研究團隊先行隨機抽樣統計網路社群對於中學文言文教材、國語文課程的意見,歸納出爭議的關鍵問題,從而設計問卷題目。在唯一提示「國語文課程」等於學校教育中的國語、國文課程的情況下,電訪全臺21歲至60歲民眾,有效樣本1092份。
臺師大調查國人對國語文課程看法 逾9成贊同國語文是學習知識技能的基礎
計畫主持人、國文系教授鍾宗憲表示,隨著網路世代變革,國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屢被批判保守,但臺師大同時從事為期兩周的新聞媒體語文現象觀察,兩項調查結果都與網路負評大相逕庭,除了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會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對個人「人生規劃」部分,則有近九成民眾認為具有好的影響。
鍾宗憲指出,由於網路社群對於國語文課程的支持與負面言論各半,研究團隊因此考慮到教師教學的問題。在問卷中,有超過八成民眾對國文或國語老師印象良好,有七成六的民眾對國語文整體課程有不錯的印象。這樣的結果也反映在民眾自評國語文程度項目,有七成五的民眾自認程度非常好或還算好。對於國語文課程和授課老師印象較為不佳的年齡層,則是25歲至29歲。
此外,研究團隊在實施問卷調查之前,在今年八月曾經進行為期14天的日報型新聞媒體觀察,以四家的平面媒體和兩家電子報為採樣對象。這六家新聞媒體的內容中,扣除文學性副刊,總共出現多達2437個成語或熟語。若不重複計算,也有1500個以上,平均每家媒體每日的新聞報導出現18個。
從調查中顯示,國人常用成語例如:一手遮天、尸位素餐、不可或缺、五彩繽紛、天人交戰、比比皆是、以訛傳訛、共體時艱、共襄盛舉、如出一轍、卑躬屈膝、食髓知味、首當其衝、匪夷所思、粉飾太平、荒腔走板、隻手遮天、唯唯諾諾、推波助瀾、眾說紛紜、雪上加霜、層出不窮、鋌而走險、據理力爭、避重就輕、繩之以法、難辭其咎、變本加厲等,出現頻率較高。其中也出現部分本土語彙融入的情況,例如:三腳督、好心被雷親、輸人不輸陣等。
有趣的是,從版面篇幅比例來看,民眾投書所使用的成語或熟語,遠高於媒體記者所使用。這種情況適足以與民眾自認的國語文程度相對應,呈顯出臺灣目前社會的語文現象,以及民眾投稿時的字斟句酌。雖然各家新聞媒體報導的標題或內容仍不乏錯誤,平均每家每日出現2個,但是在目前媒體內部缺少校對檢核流程的情況下,研究團隊認為即使還有改善空間,應屬於合理的表現。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民眾在聽、說、讀、寫等四種國語文能力選項中,有過半數的民眾認為「說」最為重要,其次是「聽」,接著依序是「讀」、「寫」,而且在21歲至24歲的年齡層有超過七成的民眾重視「說」的能力培養。研究團隊認為一方面應該是受到社會環境變化,民眾在職場與日常生活所需的影響所致,另一方面則是凸顯國語文課程目前在技能教學部分過於偏重閱讀與寫作,而忽略說話與聆聽的一種警訊。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30歲以上民眾對於國語文課程有一致性的高認同度,對比當年國語文《課綱》的高比例文言文課文,透露出文言文教材並非造成民眾學習、應用國語文的阻力,反而可能是必要的助力。
國語文課程是文化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臺灣教育體制下,除了社會領域的文化史、本土語文領域的在地化相關課程,國語文課程從108《課綱》研修開始就強調課程必須彰顯文化內涵的必要性。研究團隊將在問卷調查與讀報結果的基礎上,規劃出臺灣文化教育的未來藍圖,提供社會大眾參考。
學測國文考不出語文活用?教授:考試機制應更多元
大學甄選會10月底公布112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與「申請入學」各校系參採學科能力測驗科目,受到少子女化趨勢與招生競爭影響,許多校系減少參採學科能力測驗(學測)科目,越來越多理工校系不參採國文科,112學年度包括臺大機械、化工、材料、生物機電等系。
臺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表示,大學申請入學最多採計4科,勢必有所取捨,他也觀察到許多校系不採計國文,但後來又調整回來。18個學群中最多使用的科目組合,也大都含有國文科。
徐國能指出,研究顯示,民眾普遍認為口語表達比讀寫更重要,也凸顯國語文課程過於偏重閱讀與寫作,而忽略說話與聆聽。語文教育關係的是學生未來的適應力、競爭力,影響每個人未來的生活品質。希望社會重新思考,語文教育有無可重新調整、制訂方案的可能性。
臺師大國文系教授祁立峰表示,說和寫其實都是邏輯性的綜合表現,缺乏組織能力,也無法妥善地表達出來。他也觀察到年輕世代有「語言退化」的現象,例如更常出現無意義的文字表達,較欠缺精確的語句。
鍾宗憲建議,新課綱也特別提到核心素養的重要背景是生活情境,因此,國文科需要再加強努力的是,呼籲教育現場的老師們能夠重視學生經驗、能夠重視生活的情境,將這樣子的背景融入在課文教學,以及融入實作與探索的教法安排當中,「相信國人語文能力會越來越好」。(資料來源:高教深耕辦公室、中央社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