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793人
圖 新聞投稿
2022-10-02
影音》 第22屆傑出校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第14任校長 王如哲
圖
王如哲(左1)於臺師大大學畢業。
圖
大學時期- 四海社社團(最後一排左1- 王如哲)。
圖
1995年王如哲(左1)博士畢業與出生二個月的兒子。
圖
2020年王如哲(右1)獲頒木鐸獎。
圖
2019年美國斯托克頓大學Stockton university 與臺中教大簽約。
圖
王如哲(右3)於2020年獲頒臺師大教育學院亮點校友。
圖
王如哲於2016年臺中教大畢業典禮致詞。

堅持人生大夢 終成國際教育學人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第14任校長王如哲,出身清寒家庭,從技職學校跨入臺師大工教系求學,因懷抱教育夢想,轉向教育研究所深造,後來更以公費第一名資格,遠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奉獻杏壇,並在國內外多個期刊擔任編輯委員,發表包含SSCI、TSSCI期刊之中英文學術論文二百多篇,對於國內教育行政、比較教育研究等領域貢獻卓鉅,多次獲頒木鐸獎殊榮,2005年更登上比較與國際教育研究名人錄。

王如哲面對人生,總是正向坦然,強調把工作做好的他,遇到任何機會全力以赴,在大學時立定當中學校長的志向,自此朝目標邁進,以激勵自己不斷進修向上。最終完成夢想。王如哲說,「人生有大夢,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立下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堅定自己的選擇,就能走出不一樣的生命。

出身清苦家庭 因教育翻轉人生

1962年出生彰化的王如哲,家中四個小孩中,他排行第三,從小在鄉村中長大,當時左鄰右舍幾乎都是務農,父親則是替別人蓋房子的工人,幼年家境清苦,也讓王如哲求學時期早熟懂事,在求學路上的抉擇上,總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為優先考量。

國中學業成績的不錯的他,後來放棄考取的彰化高中,選擇彰化高工機械工程科就讀,希望學習一技之長考取證照,畢業後打算直接投入職場,替家中分憂解勞。但求知的心彷彿無法壓抑,高工畢業後,王如哲決定繼續升學,當時考上明志工專,但學費原因棄讀重考,並在隔年考上公費體系的臺師大,進入工業教育系機械工程組,結下與教育的不解之緣。

王如哲坦承,小時候其實調皮好玩並不太認真念書,是後來接受教育的過程,才深刻體會到,像他一樣的清寒家庭,是可以透過接受教育,翻轉人生。進入臺師大後,接觸到教育理論、教育專業知識,使他更加確信,從事教育工作或繼續深造,能夠改變自己與他人的未來。

從技職轉向學術道路 師大求學立定志向

離鄉背井來到臺北求學,王如哲的大學生活除了顧好課業本分,對新奇事物感到好奇的他,課外活動更是多采多姿。熱情活力的「四海社」令他深受吸引,因而投入康輔活動,後來更擔任工教系學會理事長,並在社團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積極幫忙社團學會刊物籌措出版經費,和社友們向周圍商店、廠商拉贊助,最後達成發刊目標。這些課外活動經歷成為他的養分,形塑出他與人親近的性格,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升上大四時,王如哲再度站上人生的交叉路口,將要邁入下一階段的他心想,往後漫長的教師生涯中,應該要再努力做一些事情。「既然能當一個老師,應該就有機會當校長,不過憑甚麼呢?」一個起心動念,讓他決定繼續攻讀碩士,精進教育專業,並以臺師大教育研究所為目標。不過轉換跑道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除了考試難度高,跨科系代表著一切都要重頭準備。

大四畢業被分發到瑞芳高工任教的那一年,白天他是一位班級導師,忙於處理學生事務;晚上則變成一名考生,溫習研究所考試科目,最終如願考進臺師大教育研究所,才正式開啟他的教育專業生涯。王如哲說,當時在教育所的師資都是該領域「重量級」的老師,像是黃昆輝教授、郭為藩教授及林清江教授等人,自己一個跨系生,相當幸運能夠接受大師們的影響,也對於教育專業的價值有更深的體悟。

研究所畢業後,已考上高考的王如哲本想到教育部任職,因緣際會下,適逢中正大學準備成立,當時的恩師林清江教授正在籌備,便提攜王如哲到中正大學當他的秘書,也是從這時開始,他發覺人生前景,不可能長期擔任公務人員,教育學術生涯才是他的人生目標,因此下定決心攻讀博士,雖在臺師大博士班考試以些微分數失利,但他轉而參與公費留考,反而以第一名成績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

赴外深造開拓視野 學術貢獻卓鉅

王如哲在英國留學,除了鑽研教育行政,也涉及「比較教育」領域,他認為:「視野寬廣,才會看見創新。」將視野放寬,環視不同社會中的教育體制,總能引發他的好奇。研究之外,他在英國生活的日子起初經歷了「文化震撼」,因為語言跟文化的不熟悉,明明一件簡單的事,講了老半天,當地人還是不了解,但他展現出自己樂天積極的特質,靠著跟當地人互動練習英語,將生活化成一種學習,也訓練出自己的抗壓性。學成歸國後,他回到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先後出版《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知識經濟與教育》等專書,藉由教學和著述發揮影響力。爾後轉任母校臺師大教育系服務,完成許多學術研究,期間在SSCI、TSSCI等重要期刊發表超過200 篇中英文學術論文,更多次拿下教育界一等一殊榮的木鐸獎,2005年更登上「比較與國際教育研究名人錄」。

近年來他的研究聚焦在少子化的教育因應策略、各國高等教育制度及國際大學研究績效評鑑等。尤其臺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衝擊,王如哲對此研究觀察,曾指出問題不在學術機構數量快速膨脹,而是能否從區域、類型的差異,「提供差異化的協助」,讓所有學校在自有利基下發展強項,也協助學生儲備能力,因應多元社會。此外,他也曾以評估國內高等教育評鑑的疏漏之處,向相關部會提出建言,期能改善臺灣現有高等教育制度。

2021年他也受到母校臺師大之邀,在「未來教育峰會」上發表專題演講,針對2030雙語國家發展政策提出見解,並表示政策方向應避免灌輸英語系國家宰制世界的思維,而是要教育學子,透過精熟國際通用語言英語能力擴展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避免文化偏見與我族中心,同時也該思考如何增加本地學生與外國學生的互動,創造出更豐富多元的價值。

完成少時校長夢 領導臺中教大卓越發展

一步一腳印進入高等教育殿堂,強調「把工作做好」的王如哲,教學認真,著述多產,亦有豐富的行政經驗,多次受人推薦擔任要職,從最早的中正大學教育學所所長,後來當上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執行長。2014年他到臺中教育大學參加遴選,用心傾聽校內同仁和師生,大量蒐集校務資料,在誠懇互動中博得多數人的青睞,順利成為校長,續任至今。

一圓大學時期的中學校長夢想,王如哲當上大學校長後,發揮他在教育行政的長才以及領導力,臺中教大在他的帶領下,學校總預算持續成長,吸引更多外部資源。此外,目前校內有40%師資生,教師檢定最近一次應屆通過率更高達95.95%。此外,臺中教大在他任內也推動大一英文改革,強調引發學習興趣,創造使用英文的情境,並與多達250所海外姊妹校舉辦國際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國際競爭力。

人生有大夢 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

出身清寒家庭,透過教育一路力爭上游,雖然其中遭遇挫折與考驗,但王如哲依舊樂觀面對。他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不要因為自己是經濟弱勢就侷限自我發展,並坦言現代社會變動快速,可預測性相對比較低,但不確定性當中反而存在更多機會,或許起個念頭,為此付出心力,就有機會到達想要去的地方。

他也舉例,30年前的社會鮮少有所謂「爆紅」的現象,一般人可能需要30年的努力,才能創造一個事業,但網路興起後,便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創造成就。他鼓勵學弟妹,「人生有大夢,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勇敢做自己的夢,不隨波追逐泛泛目標,才能開展更多可能性,並從挫折中了解生命的難處,砥礪出生命的厚度。(撰文:董倩伶/編輯:曾秉芳/核稿:胡世澤)

本文出處:本校校友中心網站

第二十二屆傑出校友—工業教育學系74級、教育研究所碩士班77級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第14任校長 王如哲/大事記

1981 畢業於彰化高工
1985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1988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1991 教育部80年度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錄取
1995 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
1996 — 2003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所長/ 教授/ 副教授
2003 — 20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暨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授
2005 — 2008 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
2009 — 2010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研究發展處處長
2010 — 2014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理事長
2011 — 2013 國家教育研究院代理院長/ 副院長
2013 — 2014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執行長
2014 — 2017 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2014 — 2022 擔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
2017 — 2020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第9屆董事
2018 — 2020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委員會第四屆主任委員
202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9年度教育學院百大亮點校友
2018 — 迄今 社團法人台灣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長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