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語文學翻譯的首席推手 文學與情誼交織的跨文化之旅
出生於美國加州長堤市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中文和文學翻譯佔了他的生涯旅途中大部份比例。他是讓蕭紅、莫言等文學大家走上文學世界舞台的重要人物,更把白先勇、楊絳等著名華文作家的文學著作譯成英文,讓英語世界不同類型的讀者能夠接觸華文文學。他秉持嚴謹的態度和高度的自我要求,對待每一篇翻譯作品,讓他在華文文學進入英語世界的貢獻和相關學術研究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一席,更獲得古根漢獎學金表彰其學術貢獻和創造力。
臺灣是葛浩文與中文文化相遇的土地,他在臺灣接觸和學習中文、在臺灣展開華文小說的英文翻譯之路,並遇上白先勇、夏志清、陳若曦、黃春明等多位文學大家。他為臺灣文學英文翻譯付出貢獻,例如白先勇《孽子》、與殷張蘭熙合譯陳若曦《尹縣長》,皆受英語讀者好評。他期望呈現文學作品所體現的作者深意、語言和文化背景,並享受中文和文學所蘊含的優美韻律與絢麗景象。對中文的好奇心、投身文學翻譯的熱情、翻譯志業所結交的作家情誼,交織出葛浩文的一段跨文化旅程。
改變一生的機緣 從文化相遇開啟中文世界大門
葛浩文在遇上中文這個異域語言和文化之前,是與文學完全無緣的青年。讀書實在與他那時候的性格不合,好不容易大學畢業的他,更走上了參軍之路,僅有的是等待志業以燃燒一生熱情的心靈。
大學畢業後,他先到羅德島的海軍軍官訓練學校接受四個月的訓練,再被派駐到意外的異域—臺灣。連同先後駐守臺北劍潭中美協防司令部、臺北美軍顧問團,他以軍官身分留在臺灣6年。對於這段與異文化語言相處的日子,他沒有皺眉頭把難以理解的雜音拒之門外,反而如湧泉般激發起他對中文和母語英文的好奇心。他鸚鵡學舌般模仿周遭的中文發音,也利用跟隨海軍軍艦駐防各國期間,閱讀帶上軍艦的雙語中英辭典。想要理解異文化和新語言的好奇心與決心,讓他走上非凡的生命旅途,也為日後翻譯之路埋下種子。
葛浩文學習中文的途徑多元,這來自他「處處皆學問」的態度。從俗語、幽默、成語,到文法、詩詞背誦,從臺灣生活、家庭教師、書籍刊物,到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課程,以及碩士與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許芥昱老師與柳無忌老師,都是他學習中文的重要養分。他在國語中心原本計畫學習兩年,但學了將近一年,就因父親病危,提早結束返美。當時親切地對待他的多位老師,包括吳匡主任、葉德明副主任等師長,他們的教學方式、為人處世和為師風範,成為了他心中的榜樣。同為文學大家的兩位指導老師,也是葛浩文學問生涯上的重要師長,他至今仍然銘記昔日在許芥昱老師課程中背誦的文學詩詞。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 閱讀與友誼的翻譯之路
「要了解一個作家,你就去讀他的小說」。葛浩文是讓蕭紅、莫言登上文學世界舞台的重要推手。因為他的研究和翻譯,蕭紅的故鄉哈爾濱、中國,以至世界,才得以認識到蕭紅的文學創作;翻譯莫言作品,不但讓西方讀者接觸到莫言的小說,更促成莫言日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極為重視文學作品交織其中的語言豐富內涵,並期望呈現作者的措辭、想法,甚至是突顯其文化背景特徵。這一浩大工程,就從在作家故鄉生活、與作家或相關人物保持來往開始。
葛浩文不認為翻譯是個人工作,如果可以,他期望與作家保持良好溝通,維繫友好關係。一方面可以透過持續溝通,理解確認作者用意,另一方面他期望認識作者的為人、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翻譯蕭紅,他就到哈爾濱生活一段時間,並與蕭紅好友孫陵結交請益;翻譯莫言,他就常去北京與莫言見面,回美國後也維持與莫言的來往;翻譯臺灣作家黃春明,他就坐黃春明的摩托車到宜蘭親身體驗。因為這段翻譯旅途,他的生命留下彌足珍貴的友誼。
葛浩文一生以高度的自我要求看待翻譯這項工作,期望把作者的知識和文化背景、語言的運用,呈現在不同文化世界的讀者眼前,並盡可能減低讀者的閱讀困難。「作家會不知不覺地,把人生觀、對生活、世界、人類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寫進去」。他深信,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寄予了對人類和世界的深意。
「譯者的中文語言能力固然要好,母語更要精進」。葛浩文始終認為,譯者的英文或母語的能力才是翻譯的關鍵難題。探索中文在詞義和文化脈絡的意義是一重難關,如何回到母語找到適當的、讓異文化讀者能夠理解,而不失作者意思的語言,才是考驗譯者的地方。因此,閱讀是精進語言能力的重要基礎。除了閱讀西方文化的文學經典,例如狄更斯、雨果、托爾斯泰等等之外,他更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英文翻譯小說,並從中學習如何把不同風格的小說作更好的翻譯。
「閱讀小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對我來說都是寶貴收穫」。心靈、語言和文化,能夠交織成豐富、絢麗、多層次的文學創作,作者更會在故事情節鋪陳上精心設計。第一次閱讀的感受或閱讀困難,同樣可能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葛浩文不會放過每一個字、每一次閱讀、每一次走過文學和語言世界的足跡。他閱讀中文小說比英文費時耗力,但相應地能夠更進一步感受語言和作品的魅力,對作品的理解就更豐富。
「人心皆同」開展文學跨文化之旅
文學是人類交織語言和心靈的創作,翻譯則是譯者和讀者透過文學跨越文化差異,體會異文化多樣的生命歷程。好的文學作品,能夠體現作者對自我、語言、文化和議題的洞察、感受和體悟。人心皆同,葛浩文相信好的譯者,一定能夠引導讀者跨越文化差異和偏見,體驗文學的魅力而深受感動。他與殷張蘭熙的相遇和合作的過程,是這段跨文化旅程的里程碑。
殷張蘭熙是中文文學翻譯的先鋒領航之一。葛浩文翻譯臺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便是殷張蘭熙的推薦,她是葛浩文翻譯志業的引路人。殷張蘭熙曾擔任《中華民國筆會季刊》總編輯,當時華文文學被期許譯介至全世界的讀者。後來他們兩人合譯臺灣作家陳若曦的小說《尹縣長》,更在美國大受好評。殷張蘭熙冀望,文學不是要給自己看自豪的,而是要分享到全世界不同文化的讀者。葛浩文也相信,好的小說有共同的人心基礎,讀者都能夠因為小說對人生的洞見和體會而感動。他肯定殷張蘭熙的理念,並感激她的賞識。
閱讀中文、法文等不同語言、時代背景、風格的小說,都讓葛浩文體會美國故鄉以外不一樣的世界和心靈。如果讀者能夠從譯本當中,突破語言文化的限制,感受作者的用意、語言文化特徵、人生觀,那就是他肯定的文學翻譯,也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挑戰。
樂於學文,游於譯藝
回憶起翻譯志業的路上,葛浩文認為自己一直都很幸運。與臺灣的結緣、學習的順利、經師人師的典範、邂逅生涯伴侶林麗君、與作家的友誼等,特別是能夠藉由小說,接觸不一樣的文化世界。他唯一視作挫折的事情,就是無法為好的翻譯小說找到出版社。「能出版的不一定都是傑作,被拒絕的也不全都是劣作」。以嚴謹的態度看待翻譯,是他貫徹始終的堅持。熱情與樂趣,則是能夠享受志業的動力。
「語言」始終是葛浩文這段「臺灣情」的鑰匙。如果可以,他還是想要好好地學習臺灣話,更深入廣泛了解臺灣這片土地。他一直念念不忘中文這個語言,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聲調、句子的押韻、背誦過的詩詞,都喚醒他在臺灣的歲月、與老師們的相處、每一段友誼,以及游走優美文學世界的跨文化體驗。(撰稿:曹律麟/編輯:曾秉芳/核稿:胡世澤)
本文出處:本校校友中心網站
第二十二屆傑出校友—國語教學中心57級
翻譯家、美國聖母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退休)葛浩文/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