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115人
圖 新聞投稿
2022-09-30
影音》第22屆傑出校友》翻譯家、聖母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退休)葛浩文
圖
葛浩文在中山北路軍官俱樂部。
圖
年輕時的葛浩文。
圖
攝於國語教學中心,前排左起依序為葛浩文、余光中、齊邦媛、高天恩。
圖
葛浩文(右1)與白先勇(左2)。
圖
1979 年葛浩文(左1)與黃春明(右1)攝於臺北。
圖
2012年葛浩文(左1)與莫言(右1)、林麗君(右2)攝於諾貝爾文學獎晚會會場。
圖
2014 年葛浩文(右1)獲頒倫敦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華語文學翻譯的首席推手 文學與情誼交織的跨文化之旅

出生於美國加州長堤市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中文和文學翻譯佔了他的生涯旅途中大部份比例。他是讓蕭紅、莫言等文學大家走上文學世界舞台的重要人物,更把白先勇、楊絳等著名華文作家的文學著作譯成英文,讓英語世界不同類型的讀者能夠接觸華文文學。他秉持嚴謹的態度和高度的自我要求,對待每一篇翻譯作品,讓他在華文文學進入英語世界的貢獻和相關學術研究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一席,更獲得古根漢獎學金表彰其學術貢獻和創造力。

臺灣是葛浩文與中文文化相遇的土地,他在臺灣接觸和學習中文、在臺灣展開華文小說的英文翻譯之路,並遇上白先勇、夏志清、陳若曦、黃春明等多位文學大家。他為臺灣文學英文翻譯付出貢獻,例如白先勇《孽子》、與殷張蘭熙合譯陳若曦《尹縣長》,皆受英語讀者好評。他期望呈現文學作品所體現的作者深意、語言和文化背景,並享受中文和文學所蘊含的優美韻律與絢麗景象。對中文的好奇心、投身文學翻譯的熱情、翻譯志業所結交的作家情誼,交織出葛浩文的一段跨文化旅程。

改變一生的機緣 從文化相遇開啟中文世界大門

葛浩文在遇上中文這個異域語言和文化之前,是與文學完全無緣的青年。讀書實在與他那時候的性格不合,好不容易大學畢業的他,更走上了參軍之路,僅有的是等待志業以燃燒一生熱情的心靈。

大學畢業後,他先到羅德島的海軍軍官訓練學校接受四個月的訓練,再被派駐到意外的異域—臺灣。連同先後駐守臺北劍潭中美協防司令部、臺北美軍顧問團,他以軍官身分留在臺灣6年。對於這段與異文化語言相處的日子,他沒有皺眉頭把難以理解的雜音拒之門外,反而如湧泉般激發起他對中文和母語英文的好奇心。他鸚鵡學舌般模仿周遭的中文發音,也利用跟隨海軍軍艦駐防各國期間,閱讀帶上軍艦的雙語中英辭典。想要理解異文化和新語言的好奇心與決心,讓他走上非凡的生命旅途,也為日後翻譯之路埋下種子。

葛浩文學習中文的途徑多元,這來自他「處處皆學問」的態度。從俗語、幽默、成語,到文法、詩詞背誦,從臺灣生活、家庭教師、書籍刊物,到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課程,以及碩士與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許芥昱老師與柳無忌老師,都是他學習中文的重要養分。他在國語中心原本計畫學習兩年,但學了將近一年,就因父親病危,提早結束返美。當時親切地對待他的多位老師,包括吳匡主任、葉德明副主任等師長,他們的教學方式、為人處世和為師風範,成為了他心中的榜樣。同為文學大家的兩位指導老師,也是葛浩文學問生涯上的重要師長,他至今仍然銘記昔日在許芥昱老師課程中背誦的文學詩詞。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 閱讀與友誼的翻譯之路

「要了解一個作家,你就去讀他的小說」。葛浩文是讓蕭紅、莫言登上文學世界舞台的重要推手。因為他的研究和翻譯,蕭紅的故鄉哈爾濱、中國,以至世界,才得以認識到蕭紅的文學創作;翻譯莫言作品,不但讓西方讀者接觸到莫言的小說,更促成莫言日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極為重視文學作品交織其中的語言豐富內涵,並期望呈現作者的措辭、想法,甚至是突顯其文化背景特徵。這一浩大工程,就從在作家故鄉生活、與作家或相關人物保持來往開始。

葛浩文不認為翻譯是個人工作,如果可以,他期望與作家保持良好溝通,維繫友好關係。一方面可以透過持續溝通,理解確認作者用意,另一方面他期望認識作者的為人、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翻譯蕭紅,他就到哈爾濱生活一段時間,並與蕭紅好友孫陵結交請益;翻譯莫言,他就常去北京與莫言見面,回美國後也維持與莫言的來往;翻譯臺灣作家黃春明,他就坐黃春明的摩托車到宜蘭親身體驗。因為這段翻譯旅途,他的生命留下彌足珍貴的友誼。

葛浩文一生以高度的自我要求看待翻譯這項工作,期望把作者的知識和文化背景、語言的運用,呈現在不同文化世界的讀者眼前,並盡可能減低讀者的閱讀困難。「作家會不知不覺地,把人生觀、對生活、世界、人類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寫進去」。他深信,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寄予了對人類和世界的深意。

「譯者的中文語言能力固然要好,母語更要精進」。葛浩文始終認為,譯者的英文或母語的能力才是翻譯的關鍵難題。探索中文在詞義和文化脈絡的意義是一重難關,如何回到母語找到適當的、讓異文化讀者能夠理解,而不失作者意思的語言,才是考驗譯者的地方。因此,閱讀是精進語言能力的重要基礎。除了閱讀西方文化的文學經典,例如狄更斯、雨果、托爾斯泰等等之外,他更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英文翻譯小說,並從中學習如何把不同風格的小說作更好的翻譯。

「閱讀小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對我來說都是寶貴收穫」。心靈、語言和文化,能夠交織成豐富、絢麗、多層次的文學創作,作者更會在故事情節鋪陳上精心設計。第一次閱讀的感受或閱讀困難,同樣可能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葛浩文不會放過每一個字、每一次閱讀、每一次走過文學和語言世界的足跡。他閱讀中文小說比英文費時耗力,但相應地能夠更進一步感受語言和作品的魅力,對作品的理解就更豐富。

「人心皆同」開展文學跨文化之旅

文學是人類交織語言和心靈的創作,翻譯則是譯者和讀者透過文學跨越文化差異,體會異文化多樣的生命歷程。好的文學作品,能夠體現作者對自我、語言、文化和議題的洞察、感受和體悟。人心皆同,葛浩文相信好的譯者,一定能夠引導讀者跨越文化差異和偏見,體驗文學的魅力而深受感動。他與殷張蘭熙的相遇和合作的過程,是這段跨文化旅程的里程碑。

殷張蘭熙是中文文學翻譯的先鋒領航之一。葛浩文翻譯臺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便是殷張蘭熙的推薦,她是葛浩文翻譯志業的引路人。殷張蘭熙曾擔任《中華民國筆會季刊》總編輯,當時華文文學被期許譯介至全世界的讀者。後來他們兩人合譯臺灣作家陳若曦的小說《尹縣長》,更在美國大受好評。殷張蘭熙冀望,文學不是要給自己看自豪的,而是要分享到全世界不同文化的讀者。葛浩文也相信,好的小說有共同的人心基礎,讀者都能夠因為小說對人生的洞見和體會而感動。他肯定殷張蘭熙的理念,並感激她的賞識。

閱讀中文、法文等不同語言、時代背景、風格的小說,都讓葛浩文體會美國故鄉以外不一樣的世界和心靈。如果讀者能夠從譯本當中,突破語言文化的限制,感受作者的用意、語言文化特徵、人生觀,那就是他肯定的文學翻譯,也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挑戰。

樂於學文,游於譯藝

回憶起翻譯志業的路上,葛浩文認為自己一直都很幸運。與臺灣的結緣、學習的順利、經師人師的典範、邂逅生涯伴侶林麗君、與作家的友誼等,特別是能夠藉由小說,接觸不一樣的文化世界。他唯一視作挫折的事情,就是無法為好的翻譯小說找到出版社。「能出版的不一定都是傑作,被拒絕的也不全都是劣作」。以嚴謹的態度看待翻譯,是他貫徹始終的堅持。熱情與樂趣,則是能夠享受志業的動力。

「語言」始終是葛浩文這段「臺灣情」的鑰匙。如果可以,他還是想要好好地學習臺灣話,更深入廣泛了解臺灣這片土地。他一直念念不忘中文這個語言,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聲調、句子的押韻、背誦過的詩詞,都喚醒他在臺灣的歲月、與老師們的相處、每一段友誼,以及游走優美文學世界的跨文化體驗。(撰稿:曹律麟/編輯:曾秉芳/核稿:胡世澤)

本文出處:本校校友中心網站

第二十二屆傑出校友—國語教學中心57級

翻譯家、美國聖母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退休)葛浩文/大事記

1939 誕生於美國加州長堤市
1961 加州大學長堤分校學士班畢業,其後進入美國海軍軍官訓練學校
1962 先後派駐臺北劍潭中美協防司令部、臺北美軍顧問團
1967 自美國海軍退役,年底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就讀
1969 就讀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
1971 就讀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班
1974 以《蕭紅評傳(A Literary Biography of Hsiao Hung)》取得博士學位,日後《蕭紅評傳》多次在中文世界 再版,2011年更獲頒蕭紅文學獎、擔任舊金山州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1975 翻譯蕭紅《呼蘭河傳》、黃春明〈莎喲哪啦.再見〉等作品
1978 與殷張蘭熙合譯陳若曦《尹縣長(The Execution of Mayor Yin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1979 升等為舊金山州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984 創辦《中國現代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雜誌
1986 李昂《殺夫》英譯本The Butcher's Wife出版
1988 轉任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
1990 白先勇《孽子》英譯本Crystal Boys 出版,享譽國際
1993 獲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翻譯獎助之莫言《紅高粱家族》英譯本Red Sorghum出版
1999 與林麗君合譯朱天文《荒人手記(Notes of a Desolate Man )》,獲美國文學翻譯協會年度翻譯獎
2002 擔任美國聖母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研究教授
2008 擔任美國聖母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獲首屆曼氏亞洲文學獎的姜戎《狼圖騰》,英譯本Wolf Totem 出版
2009 榮獲古根漢獎(Guggenheim Fellowship)資助翻譯莫言小說《檀香刑》,並於2012年出版英譯本 Sandalwood Death
2010 與林麗君合譯畢飛宇《玉米(Three Sisters )》獲頒曼氏亞洲文學獎
2011 劉震雲《手機》英譯本Cell Phone 於美國出版
2014 獲倫敦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
2018 續寫蕭紅遺作《馬伯樂》,並出版英譯本Ma Bo'le's Second Life
2019 與林麗君合譯王定國《敵人的櫻花樹(My Enemy's Cherry Tree )》
2021 與林麗君翻譯編輯二二八短篇小說A Son of Taiwan: Stories of Government Atrocities
2022 與林麗君合譯郭強生《尋琴者(The Piano Tuner )》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