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臺舉辦的「111年公用頻道手機影製工作坊」9月24日在桃園市展開兩天活動,上午進行認識公用頻道及媒體近用權講座、接著以咖啡論壇帶領民眾腦力激盪如何落實媒體近用權,並講授手機拍攝與剪輯影片的課程,預計完成8部影片,年底前將與其他地區攝製的影片,全部在全台各有線電視系統播出。
這項由臺灣師範大學媒體素養教育基地與中嘉數位共同舉辦、歷時一年共六場的環臺工作坊,共有27個各地團體及超過200位民眾參與,將產出50支影片。工作坊透過講座、遊戲、教學等活動,指導民眾拍攝影片,並協助將影片託播至有線電視公用頻道,讓民眾在自家客廳電視上也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藉以落實大眾的媒體近用權。
《有線廣播電視法》明定有線電視系統應設置公用頻道,以保障人民媒體近用權條款,在明年將滿30週年,舉辦這項活動的台師大媒體素養教育基地計畫主持人、大眾傳播所教授陳炳宏表示,該校與中嘉集團舉辦此項活動的目的除了推廣民眾媒體近用權觀念外,也可藉此讓民眾了解,每個人都有權利透過家裡的有線電視系統第三頻道(公用頻道),播出自己拍攝的影片,介紹在地文史風情或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意見等。
歷時兩天的工作坊首先由臺師大大傳所陳炳宏教授講解媒體近用權及公用頻道的基本理念,讓民眾了解媒體近用權與公用頻道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接著由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侯政男教授帶領參與工作坊的民眾,針對自身公用頻道的使用及觀看經驗、近用公用頻道之困難、還有對公用頻道的需求跟期待、以及如何經營公用頻道之建議等四大議題,透過有趣的咖啡論壇形式,帶領大家來進行討論,討論結果將作為日後政府及業者對公用頻道的改良方針。
另外,下午的影像製作課程則由臺師大媒體素養教育基地團隊帶領大學生組成的影製小隊輔,為民眾講授影片企劃、拍攝、剪輯等技能,也讓來自不同背景、領域與世代的學員能集思廣益,討論公用頻道影片主題與腳本,也藉本活動能產製出屬於自己的影片成品。
媒體素養教育基地指出,例如有高雄團隊為受到都市計畫而影響的衛武營濕地環境保育來發聲;有台北團隊則推廣社區田園城市計畫,介紹民眾可以透過行政機關申請,認養社區的畸零地或綠地種植菜、花、果等食用性植物,參與團隊或個人透過影片展現個人對在地公共事務的關懷,製作屬於為自己發聲之影片,並透過公用頻道的託播,落實媒體近用權。
與朋友專程從新北市土城過來參加桃園場,同時也是土城區自然保護協會成員的鄧屘表示,自己平時喜歡用手機紀錄珍貴的動植物,因此希望藉由這個活動,學習用手機說故事的方式,並透過公用頻道來介紹土城的珍貴生態。
來自桃園龜山就讀高一及國二的盧姓姐弟是桃園場最年輕的學員,他們表示,想學習影片剪輯技巧來製作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作為課外學習成果的呈現,他們並強調,公用頻道可以播映學校提供的課程輔導等內容,以增加課外學習的管道。
111年公用頻道手機影製工作坊在桃園場劃下句點,6場活動參加成員包含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及公民社福團體、國高中小教師、編劇等27個團體近200位民眾參與,參與成員多元,但目的皆是希望能將理念訴諸影片傳遞出去。
主辦單位表示,本活動不僅期許民眾能將在地議題發想成影片企劃為地方發聲外,也希冀更多人能從被動資訊接收者轉為產製者,將理念轉換成影像,以使用公用頻道作為落實媒體近用權並多元公用頻道節目類型的方式,來鞏固大眾媒體在民主社會中扮演公共論壇的角色。(撰文:大傳所楊詠盛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陳炳宏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