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約有30多萬名新住民子女,卻不是每位「新二代」都從小在臺灣長大,有些人國中小階段才回臺灣,但在臺灣的教育現場,卻缺乏第二外語的教學資源,導致孩子因語言不通,學習適應出現困難。臺師大團隊打造線上教學平臺,除了檢測學生華語能力,也能進行補救教學,另也培育新住民師資,成為臺灣重要的華語教學生力軍,豐富成果都展示在「2022臺師大USR成果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長期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積極融入師生的教學研究與學習,9月15至16日舉辦「百年傳承・永續深耕:2022臺師大USR成果展」,透過成果展示區、計畫分享會、科學體驗與實作活動等,呈現「優質教育、國際支援、康健社會、永續環境」四大主題,讓外界更認識臺師大8個USR計劃的實踐成果。
其中一項USR成果是「跨國銜轉學生的華語困境與華語輔導」,因臺灣新住民人口越來越多,部分家庭考量經濟因素,孩子出生後,就被送回媽媽的母國給親人照顧,自己則與另一半留在臺灣打拼。但以越南為例,這類身份的孩子,12歲就得被強制遣送回臺,因此許多家庭會選在孩子10至12歲左右接回臺灣。但回國後,卻也錯過了5至6歲語意學習發展期,不僅中小學教師教學難為,孩子也難適應生活,雙邊都苦惱。
為了解決這項難題,教育部2018年起在北中南推動「銜轉教育」,採取補救教學模式,替孩子打好注音、識字的基礎。另也安排通譯隨班陪同孩子上課,但通譯往往僅具備語言專長,卻難透過教學語言與孩子溝通,孩子也因華語能力不佳,容易養成「依賴」習慣,甚至曾有通譯一陪就是三年,無法獨立學習。
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系林振興教授自2019年起推動「運用前瞻科技提昇新住民及其子女華語文能力及雙語師資培育計畫」,結合大學、中小學及地區社團組織資源,實地訪視雙北、桃園等地的學校,並藉由Smartzhuyin智慧注音平臺與eMPOWER華語文全字詞教學平臺,輔助學生華語學習,另也舉辦雙語師資培訓工作坊,加強中小學東南亞雙語師資的教學力。
林振興說,全臺灣有這樣背景的「新二代」約有1000人,若打散在全臺各個中小學,一所學校至多5人,人數不多,但也不少。他也表示,若小學階段沒有積極輔導,小學到國中課程難度差異太大,不少人會選擇「降轉」,但若國中生坐在三、四年級的課堂,一眼望去不僅太「超齡」,也太「鶴立雞群」。
為了讓孩子能盡量跟著學校作息,臺師大團隊在評估完新住民學生的華語文程度後,也會依根據不同學習需求,安排入校輔導課程。其中,Smartzhuyin智慧注音平臺具備語音辨識功能,可針對注音進行學習練習與錯誤發音矯正;eMPOWER華語文全字詞教學平臺則具備聽說讀寫互動學習功能,以及學習歷程紀錄,學生可利用課餘時間自行進修,隨時追蹤學習進度與成效。
臺師大團隊至今已服務超過3000人次的新住民孩童,過程中也曾遭遇種種挑戰。林振興分享,訪視過程中,常會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大不相同,比如有些家庭認為孩子不需要受太多教育,15、16歲就可以準備結婚,但這樣的立場卻對學校環境有點困擾。
此外,也曾遇過孩子習慣了母國自由生活,上課不僅坐不住,甚至上到一半就跑出教室;也有學生連母語都講不好,無法辨識文字,學校還需再找該國學生擔任口譯;另也曾有教師認為孩子怎麼學都學不會,推斷孩子有學習障礙,但看在臺師大團隊眼裡,多數都是因為語言不通,孩子學習學科才出現困難。
實際上,不少「新二代」剛返國時,學校多會安排通譯陪在身邊一起學習,擔任教師與孩子的溝通橋樑,等孩子能銜接上課程後,就由孩子獨立學習,但卻也曾有通譯一陪就是三年。
博士後研究員熊襄瑜認為,通譯確實有必要,但應該只是「過度期」,最好的教育是沈浸學習,若通譯天天陪伴,表示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可能有狀況,孩子也可能被同儕貼標籤。臺師大團隊也觀察,不少通譯缺乏教學語言的訓練,往往是直接照字詞翻譯,卻無法幫助老師跟學生有效溝通。
熊襄瑜也舉例,比如數學老師要教公式推導,通譯並不會一五一十地全翻譯出來,而是等通譯聽完之後,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向孩子說明,形同通譯教數學;若今天上國語課,通譯本身又是新住民老師,教出來的語言往往也是以通譯的語言能力為基礎,通譯也可能不理解老師在教什麼。
為了改善通譯難題,臺師大團隊也輔導雙語師資。林振興說,目前東南亞與華語的雙語師資,培訓重點包含課室管理、教學技巧等,至今已培訓超過800人次,參與者多半都是新住民,也有部分人力已投入國小新住民語教學,未來發展潛力無窮。
除了師資難題,臺師大過去多是透過數位科技,輔助新住民子女的華語教學,卻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太小,根本無法專注坐在螢幕前,也不希望孩子太長時間接觸3C,因此部分實體、部分線上的混成教學,也成為臺師大團隊的折衷做法。
不過,去年5月疫情來勢洶洶,全國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全面改採線上教學,這點也替臺師大團隊帶來「轉機」。林振興說,數位時代來臨,線上教學端看設計與使用方式,比如教華語,過去需要老師隨時盯著去看去教,現在系統開發出漢字的寫字訓練,只要學生一寫錯,系統就會提醒錯誤,後臺也有資料顯示學生的學習歷程,藉由教育大數據,更能掌握學習成效。
談及未來規畫,林振興說,除了持續精進數位學習平臺,也希望把師培課程擴大,或將教室拉上雲端,並提供教師認證機制。林振興舉例,過去在臺師大華語系也能開發8至12學分的新住民華語學程,教授華語教學方法、通譯,未來希望能與地方政府合作,比如學生修過學程後,未來若需要新住民教師,可作為資格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