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見》雜誌於6月29日公布「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人文社科大學連續五年蟬聯冠軍,其中109年度的產學收入金額超過11億,僅次於臺大和成大,贏過部分理工名校,表現出色。另外,學術成就、教學表現等兩大面向都名列第七,也比去年進步,而中文論文總數與教師平均論文數,也高居全國第一。
今年調查以學術成就、教學表現、產學合作、國際化程度、社會聲望、財務體質等六大面向進行評比,共涵蓋44項細項指標,而臺師大在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表現等面向都有明顯進步,顯示人文社科大學除了專注原本擅長的人文關懷社會影響力外,在科研和產學上,透過培育臺灣所需的人文科技跨域人才,也能創造明確的辦學亮點。
產業連結成績優異 產學收入金額超過11億
《遠見》雜誌公布「2022國內大學聲望調查」結果,以全臺「校長互評」方式評比「年度辦學最佳大學」,臺師大名列國立大學第五名,比去年進步一名。
專刊分析,觀察一所學校是否「與產業的連結佳,積極發展產學合作」「與校友會的資源連結與合作多」,校長能否引入校外資源,成為辦學助力、帶來營運資源,是各家校長看對手辦學實力時的重要觀察點。
傳統認知中,「理工醫」類科系多的學校,產業應用強,學校在專利變現、產學合作、技轉收入上,往往遠勝於「文法商」科系多的大學。如果有學校能逆轉這種宿命,就會被認為辦學表現更勝一籌。
臺師大雖然文法商類科系占全校科系比例超過六成,以人文社科為主,但在「產學合作」上卻非常強勁。109年度的產學收入金額超過11億,僅次於臺大和成大,贏過許多理工名校。帶動臺師大在2022遠見校長互評中,搶入國立大學前五,獲得肯定。
數位學習反應社會需求 「產學合作」指標亮眼
專刊介紹,疫情下遠距教學、數位教材漸趨重要,臺師大能擠入產學合作面向第七名,主因是其擁有充沛華語文教育、運動休閒的背景及人才,老早瞄準智慧教育、華語文科技、健康樂活三大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社會熱點,投入數位教學系統與數位教材製作,隨著3C科技普及加上疫情推波助瀾,讓臺師大在數位學習獲得大量產學合作指名。
其中運動、照護亦是臺師大強項,加上擁有師資培育教育底蘊,讓運動照護領域科系,在高齡化社會下,轉入銀髮體適能、運動科學、樂活服務上更顯優勢,也吸引相關企業前來合作。
「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再進步
「學術成就」30強名單中,前六名大學都是醫學大學或「理工醫」科系為主的大學,但臺師大身為人文社科大學,今年仍突破重圍、表現突出,位居全國第七名,還比去年進步一名。尤其是專任教師平均中文論文數達2.98篇、總計2463篇,臺師大都是全國第一。
疫情推動教學轉型 數位學習成新常態
「教學表現」面向排名競爭激烈,前六名不約而同都設有醫學院,臺師大去年已重回十名內,位居第九名,今年更進一步,前進到第七名,專刊指出,由於疫情帶來遠距教學,迫使學校都得因應遠距而進行質與量的轉變與擴充,亦即當學生的學習管道不再只局限於課堂與老師,學校能否提供更多元、寬廣的學習資源,為重中之重。
「財務體質」面向中,臺師大也擠入全國第9名。針對這項指標,《遠見》認為,「財務體質」成為社會大眾關心學校辦學的重要面向,畢竟其往往是學校是否退場的重要決定因素,今年更新增教育部首度公開的「速動比率」,更是觀察一校償債能力的指標,而臺師大一樣名列今年財務體質最優大學之一,主要因為國立頂大不僅政府重點補助,產學合作也更為強勢與搶手,為本身獲取更多財務收入。(撰文:公事中心胡世澤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