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218人
圖 新聞投稿
2022-06-25
影音》譜寫臺北人青春追憶詩 校友李蘋芬獲臺北文學獎評審獎
圖
李蘋芬以現代詩<往返>,譜寫臺北人心中的青春追憶地,從決選17篇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臺北文學獎評審獎肯定。
圖
李蘋芬的詩作常被稱讚細膩、對生活觀察入微,曾獲 2018 文化部第五屆「詩的復興——詩的蓓蕾獎」、臺北文學獎,入選年度<臺灣詩選>、《新世紀新世代詩選》與九歌年度散文選。
圖
第24屆臺北文學獎大合照(轉自台北文學獎臉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校友李蘋芬,201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詩作常被稱讚細膩、對生活觀察入微,曾獲 2018 文化部第五屆「詩的復興——詩的蓓蕾獎」、臺北文學獎,入選年度<臺灣詩選>、《新世紀新世代詩選》與九歌年度散文選。今年她以現代詩<往返>,譜寫臺北人心中的青春追憶地,從決選17篇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臺北文學獎評審獎肯定。

西門町地標入詩,譜寫臺北人回憶

<往返>以時間為題,談論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交錯。進入作品中的字、詞大多通過詩人的精挑細選,其中出現兩個臺北歷史地標,分別是位於西門町的佳佳唱片行與獅子林商業大樓,勾起許多臺北人的共同記憶,讓人好奇這兩個地點被放入作品的用意。

李蘋芬說,畢竟比賽需要寫和臺北有關的事情,因此選用西門町當作背景,這也是許多人流連忘返的青春基地,以追憶過往為主軸,勾起大家對於臺北的記憶,這也打破她過去作品與讀者間隔著距離的調性。她也笑說,其實自己大學時較少出沒西門町,大多是在信義區或溫羅汀那一帶流連。對西門町最早的記憶,是小學時和家人一起去電影街看電影。

初讀<往返>彷彿在和某人對話,在第二節首兩句:「最近過得好嗎?你知道 有時候我寧願你不回答」文字傾訴的對象是誰?是初戀情人,或是當時青春的自己?李蘋芬創作上的小巧思表露無遺,對話式的寫作,一直是她的習慣,詩不是作者自傳或回憶錄,保留一些想像空間,讓讀者容易地進入詩的情境。

臺北文學獎評審羅任玲也寫下,「往返」既是時間的往返,也是記憶的往返。字裡行間帶有安靜迷人的色澤和氛圍,平靜的語氣中,調度著電影場景般的鏡頭,沒有刻意用力雕琢文字與過多的情緒,卻有深刻的動人情感和詩意。

自我懷疑的天才,從問題中產生作品

「詩是有裂痕的,從中才能產生創作。」這似乎是她近年在創作上的心得,也認為要先對生活產生疑問,有了問題意識後,才有詩的誕生。她進一步以過去作品<懷疑>來說明,「我想在社會化的過程多少會有些懷疑,過去自己曾經充滿稜角,經過一些黑暗時刻,然後才幸運地長成了現在的自己。」

<懷疑>談的是長大後對過去的省思,「就像萬能青年旅店<揪心的玩笑與漫長的白日夢>中,唱道『在願望的最後一個季節 記起我曾身藏利刃』」當過去的稜角被磨得圓潤,彷彿是跟自己和解,用她擅長的方式抒發對生活的疑惑。

十件重要的事 第一件是「創作」

李蘋芬經歷的洗禮,磨掉了稜角,同時也更加堅韌。那時她在碩士畢業後,正好任教滿一年,面對下一年要繼續教書或考研究所,她十分糾結,一邊是安定的工作、一邊是未知數的創作和學術之路,當時身旁有許多人給她意見,但讓她決定的關鍵,是她自己內心裡創作的聲音。

友人與她分享如何做出困難「選擇」的方法,她先寫下十件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再檢視哪一邊能夠符合最多,權宜相衡後,李蘋芬選擇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寫作為何如此重要?她說,「如果問文字的力量真的能做到任何事情嗎?當然是不一定,但我希望能透過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表達觀點。」李蘋芬的現代詩創作,正如廚師用料理表達意念,法官用判決明辨是非,她則下筆寫出深刻觀點,建構文學大千世界,觸動人心。

詩是一件純銀的製品,需要反覆雕琢

現在的李蘋芬,同時是一位研究詩的學者也是創作者,將興趣變成職業,再變成志業。將夢想職業化儘管人人稱羨,卻也有現實問題要考量,有時為了出版,她調整詩的密度和寫法。在大眾喜好與創作間取捨,她仍盡量在詩作中,保留個人的聲音,一如當時選擇創作的堅毅姿態。

談起下一步的目標,她謙虛的說,自己還沒到擁有自我風格,還有很多可以精進的地方。近期的她也在準備第二本詩集,希望能把能量投入在上面。

「詩是一件純銀的製品,需要時時擦拭與回顧。」李蘋芬透過不斷地自我懷疑和修正,從她認真的創作態度上,看見這位詩人反覆琢磨筆下字句,將夢想職業化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詩錘鍊成打動人心的藝品。 (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4陳廷安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往返>全文:https://literature.award.taipei/24th/C2.pdf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