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2022)年適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百年校慶,值此歷史性時刻,臺師大特邀請百位校友共襄盛舉,以一人提供一件作品的盛大規模,參與《百年傳承.世紀典範—師大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邀請展》,於師大美術館展出,透過藝術創作同賀母校百歲華誕。展覽期間自5月31日至7月16日止,每週二至週六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本次參展校友除專職創作之藝術家,亦有許多啟迪後進的美術教師、任教於國內外大專院校的教授學者、擔任相關機構之公私部門主管,與肩負藝術行政與管理之職者,校友們莫不在各領域貢獻一己所長,同時不忘對創作的初心與熱情,而每一步的藝術實踐,都加深了臺師大的文化影響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自前身「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1922-1946,簡稱臺北高校)時代,即有現代美術教育的啟蒙;1946年,國民政府在原址創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1955,簡稱師院),成立勞作圖畫專修科,為臺師大美術系前身,1948年改制為藝術系,1967年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時更名為美術系。回顧歷史進程,臺師大可謂為臺灣高等美術教育的濫觴。
臺師大對美術教育的投入,百年來影響無數莘莘學子,因而在臺灣藝術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百年傳承.世紀典範—師大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邀請展》以參展校友畢業級別分為五個展區,除了以時間軸呈現臺師大美術系之進程與臺灣美術環境的發展,展出作品亦皆為藝術家揮灑個人風格的精采之作。
本次參展作品共119件,媒材有油畫、壓克力、水彩、版畫、攝影、水墨、膠彩、書法、複合媒材、立體件等,相當廣泛。參展者包含從41級至74級畢業校友,跨越30年,凝聚學長姐創造力的藝術作品齊聚一堂,非常難得。
在「師大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邀請展」期間,師大美術館另有兩檔展覽同時舉辦。《校友傳心藝.百年藝文心》展出從99周年校慶迄今,校友們特別為母校慶生所創作的最新藝術與設計作品。《轉藝—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導入藝術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實驗基地》則展出美術館籌備處、科技與工程學院、藝術學院的合作成果,師生團隊以新媒體科技「轉譯」師大典藏之藝術作品,不只讓靜態畫作與觀眾互動,也像是跨越時空和藝術家產生對話。
本次展覽,展期自5月31日至7月16日止,每週二至週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民眾參觀,也受理5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相關展覽與教育活動訊息,可查詢師大美術館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NTNUArtMuseum。
延伸閱讀: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展開幕 百件作品體現師大藝術能量
一、「師大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邀請展」參展藝術家
● 41級-49級校友:優質師資,獨占鰲頭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1955)成立「勞作圖畫專修科」,是臺灣美術教育的先驅,1949年改為「藝術系」,為臺師大美術系前身;優質師資使得臺師大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獨占鰲頭,吸引大批對藝術懷抱熱情的傑出學子就讀。
展出藝術家:馮友竹、陳銀輝、周月坡、劉國松、何文杞、陳景容、樊湘濱、鍾桂英、羅慧明、莊喆、簡錫圭、王秀雄、梁秀中、陳 誠、傅 申、廖修平、謝理發、李文謙、陳 哲、彭萬墀、鄭善禧、黎 蘭、韓湘寧
● 50級-54級校友:追隨現代化,激辯的時代
臺師大美術系除培育中等學校美術師資,更孕育出許多臺灣藝術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1950年代中後期臺灣美術逐漸湧現追求現代化的浪潮,學生高度自覺的求新求變,開啟一個熱情、激辯的時代。
展出藝術家:于百齡、沈以正、劉榮黔、鍾金鈎、羅 芳、侯立仁、陳明湘、何宣廣、席慕蓉、趙國宗、王哲雄、張淑美、江賢二、周 澄、謝孝德
● 55級-64級校友:國際情勢動盪,鄉土運動開展
1970年代國際情勢動盪,本土意識升溫,美術鄉土運動隨之開展;文化環境轉變帶來高度專業分工的時代,1972年臺師大美術系進行課程變革,大學部三、四年級實施分組,區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使學習內涵愈趨專業。
展出藝術家:郭香美、廖武藏、簡嘉助、張 權、王美幸、江明賢、林崇漢、邱秀霞、黃光男、謝東山、洪根深、楊樹煌、李惠正、梁丹卉、陳水財、楊成愿、張柏舟、劉 墉、呂燕卿、李杉峯、卓有瑞、林昌德、蘇信義、王繼光、邱乾聰、郭挹芬、盧明德、蘇憲法、林文昌、林雪卿、翁清土、袁金塔、郭掌從、詹前裕、潘小雪、蔡文雄、鐘有輝
● 65級-67級校友:負笈海外求學,返臺啟迪後進
戒嚴時期國際交流緊縮,然臺灣美術深受西方思潮影響,萌生大量倡議現代藝術風潮的美術團體;許多臺師大美術系畢業廷生負笈海外求學,返臺後在各級學校肩負美術教育重責,傳承藝術知識、技法及觀念,啟迪後進無數。
展出藝術家:曲德義、沈金源、黃步青、董振平、賴振輝、謝宏達、龔智明、曲德華、林仁傑、林章湖、張正仁、郭明福、曾英棟、黃世團、鄭福成、何慧芬、邱滿英、康台生、張克齊、陳秋瑾、陳瓊花、蕭嘉猷
● 68級之後校友:多元藝術人才,專業百花齊放
1980年代臺灣社會愈趨開放,帶動蓬勃藝術氛圍,公立美術館陸續成立,亟需多元藝術人才投入;臺師大美術系於1981年設置碩士學位,涵蓋美術史、美術教育、美術行政與管理、創作理論等專業,為臺灣藝術百年薪傳奠基。
展出藝術家:李振明、周振東、林 忒、林 平、林婉芬、姚淑芬、洪東標、張振宇、張振輝、許自貴、程代勒、黃郁生、楊恩生、劉蓉鶯、薛保瑕、吳逢春、呂振光、林磐聳、黃銘祝、陳柏梁、張國英、賴威嚴
二、「校友傳心藝.百年藝文心」參展藝術家
臺師大幾經世代傳承、培育菁英無數,自1922年臺北高等學校創始,承繼發展至今,大師輩出、樹立典範;從99周年校慶迄今,校友們紛紛以藝術創作表達對母校的心意,共同見證臺師大邁向100的薈萃風華,並留下雋永紀念。
參展藝術家:鄭善禧、廖修平、蘇憲法、林磐聳、劉建成、莊連東、林俊良
三、「轉藝—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導入藝術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實驗基地」
師大美術館典藏特色為擁有自1947年來美術系師長與校友優秀留校作品,作品形式多元、題材豐富,為活化與推廣典藏作品,美術館籌備處、科技與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共同攜手,藉由新媒體科技的導入,師生團隊打開創意發電機,轉動出藝術的另一番風貌,轉譯也是轉藝,藝術的可能與潛能都是無限。
師大典藏之轉譯作品原作者:黃君璧、林玉山、金勤伯、張德文、鄭善禧、梁秀中、簡錫圭、鄭翼翔、劉平衡、羅 芳、李文謙、黃昌惠、周 澄、楊須美、王友俊、袁金塔、李振明、程代勒(依出生年次排序)
三組師生轉譯團隊及轉譯作品:〈四季連作〉林政宏團隊-陳柏諺、周柏永、鄭佳蓉、黃鼎傑;〈瀑臺雙鹿圖〉薛佑廷團隊-邱品翔、陳瀅淇、洪 韻、周昭語;〈男人與女人〉及〈典藏山水系列〉林凱元團隊-施逸青、李欣蕙、宋明珊、王駿騰
展場注意事項與線上預約:
本次展出的林政宏團隊與林凱元團隊作品皆為沉浸體驗式,薛佑廷團隊為AR互動,為確保觀展品質,欲參觀沉浸體驗式作品,請事先預約體驗日期與場次,線上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t2NJy1q1D9K26U93A
AR互動作品無需特別預約,全時段開放給所有觀展觀眾,建議可以自備智慧型手機與悠遊卡,自己手動操作,更有趣!
四、展覽開放時間
展期:自5月31日至7月16日止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五、展覽相關活動
1. 線上開幕式,歡迎共襄盛舉:
因應本土疫情升溫,本展開幕典禮將縮小規模並進行線上播映,謹訂於111年6月8日(三)上午10時,於本館臉書專頁播出。網址為www.facebook.com/NTNUArtMuseum,歡迎與我們在線相見,為本展開幕熱場!
活動聯絡人林小姐 | 02-7749-7791 | silvana@ntnu.edu.tw
2. 本展提供定時導覽和團體預約導覽,相關資訊說明如下:
● 定時導覽:即日起於每週二至週五下午2:00提供定時導覽服務,不需事先預約,每場導覽開始前5分鐘請於1樓大廳等候。
●團體導覽:依參觀對象推出團體導覽服務,分別提供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導覽活動、親子觀眾、機關團體導覽等,5人以上成團,預約請逕上系統報名https://forms.gle/4p2qx5cJXFr8U1sa7,因週六本館有多場教育推廣活動,故不開放預約,敬請見諒。
● 注意事項:為落實防疫,展區內敬請配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並遵守本館相關防疫措施。
聯絡人楊小姐 | 02-7749-7793 | yan8830@ntnu.edu.tw
3. 本展教育推廣活動,場次資訊說明如下(部分活動改為線上舉辦):
日期/時間 | 主題 | 講師 |
5月23日(一)19:00-20:00 | 志工專業培力-「在博物館中的戲劇導覽」 | 博物館戲劇導覽工作者 陳柏宇 |
5月27日(五)19:00-20:00 | 志工專業培力-「美術館策展的100種方法」 | 師大美術館籌備處副主任 蘇瑤華 |
6月8日(三)14:00-16:00 | 【中小學教師研習專場】 賞識思維 Artful Thinking -108課綱 鑑賞力X系統思考力鍛鍊的新方法 |
See More ART團隊 |
6月11日(六)14:00-15:30 | 百年薪傳的師大美術教育 | 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講座教授 黃冬富 |
6月18日(六)起開放現場收聽 | 「看不見的美術館」廣播劇 | 博物館戲劇導覽工作者 陳柏宇 |
6月25日(六)10:00-11:30 | 走進畫裡和藝術家一起思考 | See More ART團隊 |
6月25日(六)14:00-15:30 | 走進畫裡和藝術家一起吹吹風 | See More ART團隊 |
7月2日(六)14:00-15:30 | 臺灣現代美術先行者 |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蕭瓊瑞 |
7月9日(六)14:00-15:30 | 生命回憶心藝會 | 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黃暄文 |
聯絡人楊小姐 | 02-7749-7793 | yan8830@ntnu.edu.tw
【中小學教師研習專場】「百年傳承・世紀典範」- 108課綱鑑賞力×系統思考力鍛鍊的新方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適逢建校100年,是培育中等學校美術師資的主幹,此次大膽突破,採用 (A)rtful (T)hinking的教學方法,來觀看1950年以來的作品,並期待與教師們將課程帶到美術館,與作品展開一場對話。
時間:6月8日(三)下午2:00
報名資訊與連結:https://www2.inservice.edu.tw/ (即日起至5月31日截止報名)
課程代碼:3416140
聯絡人楊小姐 | 02-7749-7793 | yan8830@ntnu.edu.tw
展出作品選粹
陳銀輝 43級畢業校友
作品:《土樓印象》,油畫,2002
嘉義人,1954年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科,1957年受邀回師大任教至1995年退休。並曾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臺北藝術大學等校美術系,歷任國內許多美術展覽、美術協會的評審委員及評議委員等。曾舉行個展四十多次,2021年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取色賦形.捨像傳神─陳銀輝90藝術歷程」個展。其作品獲國內外藝術機構與中外藏家收藏,獲獎無數,曾獲1986年中山文藝創作獎」、2003年「吳三連藝術獎」、2006年「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等諸多殊榮。
陳銀輝擅長油畫創作,曾師事廖繼春(1902-1976)、馬白水(1909-2003)、趙春翔(1910-1991)等多位藝術家,接受扎實的東、西方繪畫訓練,其繪畫風格起步於印象派,吸收了立體派的造型、融合了野獸派的色彩張力,發展出抒情抽象繪畫的風格,被譽為「陳銀輝風格」。
本次參展作品《土樓印象》完成於2002年,是畫家退休後進入創作思辨期所繪之作。該時期的作品主題多為至各地旅行所見所聞,以及應政府公部門邀請所繪的大型作品。陳銀輝在掌握畫面的光影之餘,亦將旅行的記憶分割、重組、解構,以半抽象與抽象來表現風景。《土樓印象》以看向土樓內部的角度來描繪,將土樓格狀的造型解構重建,並以黑、紅、白、黃四色為主色,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卻不失其平衡,並絕妙地掌握住土樓自身的歷史氛圍。在作品的右側有畫家的署名「銀CHEN」。本作曾於2014年陳銀輝84回顧展、2020年第十六屆全國百號油畫大展展出。
劉國松 44級畢業校友
作品:《自有歲寒情》,水墨,2021
出生於安徽蚌埠。1956年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同年創立「五月畫會」,倡導中國水墨畫的現代化。2016年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其作品被世界各地超過50間重要美術館收藏。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長、美國愛荷華大學與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客座教授、大陸多所重點大學和美術學院的榮譽教授。他曾提出畫室是實驗室,不是傳統繪畫製造的工廠的理論,採取「先求異,再求好」的革命教學方法,培植不少國際知名畫家。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劉國松自14歲開始學習傳統油畫,大學時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熱衷於西方近代美術與現代藝術理論,創作以油畫為主。後發現中國畫的筆墨紙材有其不可取代性,亦深感傳統文化之重要,於是提出「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之理論,賦予筆墨新的詮釋,打破水墨「由寫實入手」的思維,吸收西方藝術的抽象造型,並不斷實驗、開發新技法,如「紙筋法」、「裱貼法」、「轉印法」、「噴霧法」、「水拓法」等,創造多種個人藝術語言風格。他的藝術思想與創作一舉開創了中國水墨的嶄新世代,使他被譽為「現代水墨之父」。
此次展出的《自有歲寒情》,即運用了畫家自創的「紙筋法」,他在具有紙筋的宣紙上著色,等紙乾了之後,再將紙筋給撕去,使得畫上面產生反白的紙筋線條。中國傳統水墨畫一般只有黑線,而無白線,劉國松的「紙筋法」開拓了水墨畫的新可能。《自有歲寒情》上有畫家以筆墨刻意製造的留白,也有以「紙筋法」留下的白線,觀者可以留意這兩種方法在畫面上產生的不同效果:前者呈現的為厚實的積雪,後者則是凝固的冰面。畫家在繪畫上的多元手法,使得「歲寒」之傳統主題,有了更豐富的視覺表現。
廖修平 48級畢業校友
作品:《福門20-G》,壓克力,2020
出生於臺北,童年在艋舺的生活經驗,成為廖修平往後創作的養分。1955年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就讀,1959年畢業。畢業後曾到日本進修,後轉赴法國藝術學院,版畫十七工作室學習。1973年返國擔任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客座授課三年,將海外幾十年經驗介紹給下一代學子。於世界各大都市,國內外舉辦超過百次之個展與聯展,將臺灣藝術成就向國際藝術圈推廣傳播,有「現代版畫之父」之美稱。1962年入選日本帝展,為戰後第一位入選日本美展的台灣畫家,將1979年吳三連獎所得之獎金回饋給母校師大,作為鼓勵版畫創作的獎金。
廖修平在藝術領域中始終努力耕耘,擅長以象徵的手法來表現心中的宗教情懷。其所創作出來具有東方精神及美學韻味的創作,其作品《門的記號》、《四季之情》、《田園風味》等,具臺灣民族特色更成功地傳達臺灣文化特徵和獨特語彙。1960年代左右,廖修平便有以油彩、金箔等媒材開始創作「門」的系列作品,作品中以「門」作為主要符號,「門」的造形是從各種傳統符號原素萃取、轉化而來,例如神桌布紋、中國花瓶瓶腳底紋等,經歷相當長的詮釋歷程才穩定下來,中央的五構件是門神,有腳、身體、頭冠和光環,門神兩旁的條幅類似篆書造形,是從福祿壽文字改變方向擺置而成,周圍再配以回文。「門」的造形也隱喻人生的軌跡,出生死亡,進進出出。
除此之外,春聯的菱形斗方也是他創作中很重要的符號,而菱形、民俗色彩、圖騰、紙錢、斑駁凹凸效果,以及中央、對稱反覆的構成,便是廖修平具代表性的創作元素,龍山寺前的生活的記憶也作為其本土元素創作重要的啟發,自「門的符號」開始,運用符號的排序,表達陰陽、天地、人與宇宙之間相互的關係,亦象徵對人生的探索;之後發展的「生活符號」系列,以「經衣」(巾衣、更衣)圖案為發想,「經衣」是一種紙錢,以黃色的長方形紙作成,上印有衣物、鞋子、帽子、梳子、鏡子、剪 刀、熨斗、扇子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品或工具給「好兄弟」使用,紙錢都是由印版大量印製,也屬版畫的一部分,廖修平將其符號化,象徵民間生活的生生不息的秩序、豐裕與喜慶。
《福門20-G》此作品為慶祝臺師大百年校慶而做的四幅方形組件,畫面主要以土黃(金)、紅、黑、灰(銀)四個菱形作為主要造型,中間以燒箔的花紋襯托黑白構成的「門」之符號,土黃(金)色、黑色菱形中的箔上則多了灰(銀)色顏料紋路,與燒箔本身的紋路相似,但使菱形的顏色搭配上更加突出,四色菱形的背景則是黑、灰(銀)、白三色交錯組合的「經衣」符號圖騰。
王秀雄 48級畢業校友
作品:《斑馬線上》,油畫,1976
生於台灣省高雄縣岡山鎮,在師大就學時期與廖修平、鄭善禧、謝里法等今日依然活躍於台灣藝術界之大師同班,該屆也因此被稱作「將官班」。
王秀雄對於師大美術教育的風格轉變貢獻極大,是當時首位跨出創作,開創出美術理論的老師。王秀雄擔任的課程,雖歸類為「理論」課程,但對創作同樣大有幫助,創作歷程,是人的作為,是極為理性的。凡屬創作,不但得「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王秀雄從創作心理出發,啟發學生挖掘創作的源始,此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往往耳目一新,獲益良多。
王秀雄曾說:「藝術不管新舊都要有自己的東西,盲從絕對沒有用。」,鼓勵學生除了技術的提升外,更應該思考為何創作?否則作品只會淪為曇花一現,而產生不了影響力。
此件作品受到畢卡索超現實主義和未來派之影響,畫面若有似無的分割和具有速度感的機械化特徵,為藝術家1970年代左右的創作風格,作品以幾何切割的表現方式呈現人物與地面的線,整體色調簡單卻使人與斑馬線相呼應。超現實主義作品在描繪的細節上是寫實的,然而整體上看時又是不現實的,整體畫面中的人物以流動的方式呈現,在彼此穿梭及交錯中,能感受出人們移動的時間感。
梁秀中 48級畢業校友
作品:《緬懷》,水墨,2019
梁秀中,廣東順德人,生於南京,為戰史畫家梁中銘之女。父親梁中銘與叔伯梁鼎銘、梁又銘皆為著名畫家,梁秀中在家學薰陶之下,奠基深後的水墨基礎。1959年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期間接受傳統書畫、東洋、西畫名家之薰陶。畢業後留任師大助教,曾任黃君璧教授助教多年,亦為藝術家風格養成的重要因素。
曾任美術系主任、美術系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院長等。在其任內創建美術系研究所,並籌建美術系館大樓,對師大美術系的發展有至為關鍵的影響。梁秀中多年的行政工作鍛鍊她的人際能力,因其通達圓融而能政通人和,更曾有研究生以大學女性院長為題將梁秀中寫入論文之中。
梁秀中擅長人物、花鳥、山水畫,喜歡取材於現實生活和旅遊所見之風俗人物,並以現代精神融於傳統的筆墨之中,尤以細膩典雅、充滿人文與閒適生活氣息的時裝彩墨人物畫聞名。
本作《緬懷》以一位泰雅族婦人為主角。梁秀中不僅利用筆墨將人物憂思的神情展現出來,也著重呈現泰雅族的紋面、服飾傳統。而此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畫家將主角的肖像置入了一片遼闊的湛藍海景上,連接畫題《緬懷》,畫家是否有意將對畫作主角的思念,寄託在大海與藍天上呢?這就留給觀者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