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60級系友暨講座教授黃正德,從一名鄉下學童成為國際學人,在現代語言學的學術貢獻具極高影響力,並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與榮譽稱號,去(110)年獲教育部核定為「玉山學者」,受臺師大文學院延攬任教。長年旅居美國的他日前返臺,受邀將出席5月21日臺師大111級畢業典禮,發表演說。
黃正德教授1948年出生於花蓮縣富里鄉,1971年畢業於臺師大英語系取得文學學士、1974 年英語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爾後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並先後任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等。
2001年起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教授至今,期間當選美國語言學學會榮譽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玉山學者等肯定,又曾獲爾灣加州大學「校長教授(Chancellors Professor)」頭銜,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獎(Guggenheim Fellowship),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學者獎(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Fellowship)等殊榮。
其學術貢獻在於提出具跨域應用之語言學理論,在句法學、句法語意介面及漢語語法研究皆有重大研究成果,研究論點受到學界廣泛引用。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句法移位及其限制」,後來成為知名學者Noam Chomsky「屏障體系」的靈感來源,衍生成為90年代以來的核心議題,至今仍為學界津津樂道。
黃教授曾說,自己是郵遞區號最後一碼983富里鄉出來的孩子,隨著念書升學,一路求學遇到很多貴人,老師們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讓他開始對英文產生興趣,並放手讓他追逐夢想,並在師大英語系奠定往後數十年語言學研究工作的扎實基礎。他透露自己是村子裡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離開村子上台北之時,他也沒想到他會越走越遠,來到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大學擔任教授。
爾後哈佛大學任教期間,他多次受邀在臺灣、北京、香港、日本、法國、西班牙、澳洲等地擔任講座教授。多年執教下來,他對教育也有一番見解,認為大學應盡量給學生接觸各個領域的機會,任何領域的學習都要注重邏輯思考和研究方法,以便增加學生在畢業以後解決新問題、迎接新挑戰的能力。
黃教授今年以「玉山學者」身份回到故土,並受延攬回到母校任教。他說,師大在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英語與華語教學、以及語言科技等領域擁有長足進展,是國內相關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機構。他期望自己能為本校乃至全國的語言學界促成更多的交流機會,共同探討系列議題,並將臺灣的語言學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激起更多人投入相關研究。(撰文:公共事務中心黃樂賢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玉山學者黃正德教授學術貢獻及成就(深耕辦公室提供)
黃正德教授長年扎實耕耘學術,對語言學界的貢獻與影響力早已跨越漢語語言學的領域,成為推動語法理論蓬勃發展的主力之一,歷年來榮獲眾多國際一流學術機構與獎項的肯定,條陳如下:
2021 | 教育部玉山學者 (Yushan Scholar,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
2019 | 歐洲科學院院士 (Member, Academia Europaea) |
2016 | 中央研究院院士 (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
2015 | 美國語言學會會士 (Fellow,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
2014 | 臺灣語言學會終身成就獎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LST) |
2014 |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國科會講座 (NSC Visiting Chair, ILAS) |
2008–2011 |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榮譽講座 (Tsing Hua Distinguished Chair) |
2007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獎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NTNU) |
2000–2002 | 爾灣加州大學校長教授職銜 (UCI Chancellor’s Professor) |
1997–1998 | 蔣經國基金會資深學者獎 (Senior Scholar Grant, CCK Foundation) |
1997–1998 | 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學者獎 (Fellow,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
1988–1989 | 古根漢基金會學者獎 (Guggenheim Fellow) |
黃正德教授早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與研究所,1978年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語言學理論,1982年獲語言學博士學位。1983–1985返台擔任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副教授,之後大部份時間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與其他學術工作,同時對國內語言學發展甚為關心,並與國內學術界保持聯繫。
重要學術貢獻
黃正德教授對三十多年來世界語法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國際一流的貢獻,以漢語做為媒介,對生成語法理論屢有突破,累積的影響力在同輩學者中至今無人能出其右。黃教授提出漢語句法學研究的許多創新理論與分析,提升了漢語在國際語法研究中的重要性,部分提出的觀點已成為許多教科書裡及大學課堂上的經典範例,三十多年來這些分析與理論也成為眾多博士論文與學術計畫的出發點,持續開花結果,激勵了無數莘莘學子。根據Google Scholar Citations統計,其著作被引用次數有兩萬多筆,遠高於其他華人語言學者之上。
教學貢獻
歷任夏威夷大學助理教授(1982–83)、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1983–85)、康乃爾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91)、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1989–2002) 兼系主任(1994–1999, 2000–2001),2001起在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現職至今以及研究生部主任(2002–2019)。
除了常聘職務之外,曾多次受邀在各地短期講學,包括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法國人文社會科學院、墨爾本大學(澳洲語言學會暑期班教授)、西班牙Girona大學(歐洲語言學暑期班教授)、東京大妻女子大學(日本語言學講習班系列講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短期講座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以及美國語言學會暑期學苑(先後五次於以下大學講授暑期課程:紐約市立大學、加州大學、康乃爾大學、密西根州大、以及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合辦)。
學術領導與服務的貢獻
(1) 創辦國際語言學期刊
創辦以理論為取向的國際學術期刊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東亞語言學學報》,由Springer公司出版,由SSCI與A&HCI收錄,至今已出版超過30卷。
(2) 成立國際語言學會
籌備成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擔任籌備會主委,並歷任秘書長、財務長、副會長與會長。學會成立已屆30週年。(1992年6月新加坡正式成立)
(3) 籌辦與授課暑期語言學苑,啟發未來語言學人才
(4) 擔任學術與教育機構咨詢工作
(5) 擔任學術期刊或叢書編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