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謝伯讓副教授3月16日蒞臨臺師大通識教育講座讀書會,與師生分享其著作《大腦簡史》之概念。他表示,大腦在處理訊息時容易陷入陷阱,產生錯覺及錯誤的解讀,但如果我們增加自己對於心理狀態的認知與反思,就有機會改正,免於受到大腦的牽制。
謝伯讓為美國常春藤聯盟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現為「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視覺、注意力及意識,以及心理物理學等行為研究,並曾獲獎項包括玉山青年學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莫瑞中心傑出研究獎、2006年美國年度最佳視幻覺競賽前十名、美國國家科學促進學會傑出科學獎等,著有《大腦簡史》和《都是大腦搞的鬼》科普書籍。
謝伯讓開場以柏拉圖《理想國》的洞穴寓言,「誤把投影當真相,你我皆為洞中囚」,邀請台下師生一同思考,人們所看到的世界,是否只是大腦創造出來的世界,並非真實的?接著便帶出演講主題「我們為何容易受騙?」談大腦在處理訊息時容易犯下的錯誤。
謝伯讓強調,人類容易受騙的第一個原因,其實是大家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大腦有能力憑空創造出顏色、聲音、氣味、觸覺等知覺,讓每個人誤以為真的有感受到這些知覺,「其實這些有可能只是大腦創造出來的幻象。」
他接著論述第二個原因為大腦的「捷思法則」,意即大腦的計算捷徑,由於大腦每天接受太多訊息,為了幫助能更快做出決定,會建構既定的認知概念,當有更多複雜訊息需要處理時,可以專注新的訊息,像是其中一個捷思法則為「物體身份不會隨意變動」,實驗設計為向路人問路的過程中,若將詢問者換成另一人,被問路的人有高機率不會發現已經換人,這就是捷思法則之一。
提及第三個原因「資訊超載」時,謝伯讓解釋,人的注意力有限,資訊量變多時,注意力一次只能擺在單一事物上,沒有被注意力關照到的資訊,就會被忽略,產生看不到或是看錯的現象;而被關注到的物體,反而會出現額外的資訊處理,導致我們對其感受出現「質上的變化」。
他也說,第四個原因是人類的無意識資訊處理過程出現漏洞,並將大腦比喻為電腦,螢幕上顯示出來的資訊是有意識到的訊息,但在螢幕背後,無數運算過程是我們看不到的,大腦亦同。「無意識資訊其實悄悄的影響我們的行為,包括天氣、環境整潔程度、長相、偏見等。」
他舉例,像是數據顯示1982年至199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在天氣晴朗時的平均市值和成交量高於陰雨天,或是在面試之前接觸到熱咖啡,比起喝冰咖啡,會誤以為對方是比較溫暖的人;談判時,若是坐在比較堅硬的椅子上,會比較固執、堅持自己的立場,若是坐在較軟的椅子,將會比較好溝通。
臺下學生提到,總覺得人類不論如何,都還是會被大腦和原始驅力牽制,無法真正控制自己的意識,謝伯讓回應,雖然大腦處理訊息時有盲點、人類也受到原始驅力的影響,但透過增加自己對於心理狀態的認知與反思,有機會可以改正,若是真的很擔心,平時也可以多看心理學的書籍,增加自己的警覺心,避免自己的行為受到大腦的牽制。(撰文:校園記者人發112黃沛晴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