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1月25日線上辦理六藝講會,今年以「斅耕:教學實踐研究的方法與問題剖析」為題,上午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張新仁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符碧真教授發表主題演講,並由臺師大劉美慧教務長擔任主持人;下午場次舉辦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成果發表會、總整課程成果展以及課輔社群計畫期末交流會議。
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早在97學年度開始辦理「補助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迄今已逾13年,計畫主題包含製作新教材、研發新教學方法、教學網站之建置與維護等,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精進與創新研究計劃。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開場致詞感謝與會來賓,積極參與每學期舉辦的六藝講會。他也談及六藝由來,取自校徽中的六個鐘鐸,象徵古代六藝之學,希望臺師大能夠培育全能素養的人才,也賦予「6E」新意,希望喚起教師熱情參與(engage)教學專業成長、増進(enhance)教學知能、持續激發(energize)教學能量、確保(ensure)教學品質、進而擴展(extend)教學深度與廣度、最終成為卓越(excel)的教育家。
以設計思考貫穿教學與研究 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張新仁教授以自身過去在國北教大擔任校長的經驗為例,談及在教學過程中隨時都會因應不同對象及學生,因此必須隨時調整,用不同的設計去貫穿教學跟研究。
張教授指出,進入12年課綱,極為重視學生表現,必須先思考期待學生有何學習表現,才能對此發想應有何學習內容,並做出後續學習成效評估。他也建議,教學實踐研究應有一個構思單,並逐步列出改善問題是什麼,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對於幫助規劃教學實踐有良好效果。
教學實踐研究 啟發思考各學科領域教學現場問題之解方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師身兼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的符碧真教授,以過去的研究經驗及臺大教學調查數據,剖析不同教學實踐研究方法的優劣處。她強調,大學與中研院專注學術研究不同,大學以培育人才、教學為本分,更重視如何提升教學成效,她也點出教學現場往往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教了半天,但學生並沒有學會。
她以臺大過去的問卷調查為例,其中發現教師上課使用的教學法與學生認為正向幫助的比例呈現負相關,表示教師常用的上課方法反而無法幫助學生在課堂良好學習。她為此建議透過調查,釐清雙方的期待,有助於日後設計教學的方向。符教授也指出,教學實踐研究結果,雖然有些並不能全盤移植到每一個老師跟學生身上,但是能給予不同學校的老師啟發,嘗試解決教學現場問題。
除了上午兩場主題演講,下午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分成五大主軸講題,共計23件個人或專業社群計畫,進行期末成果分享。主題包括「全英語教學的活化與實踐」、「人類與語言的閱讀與思辨」、「創新教學法的研發與實務」、「跨域教學的實作與反思」、「生態與環境的探究與永續」等,讓老師們能夠就計畫實施成果互相觀摩及交流,鏈接起教學的互聯網絡,使教師的教學能夠持續微精進,嘉惠更多學生。
此外,下午場次110-1總整課程成果展、課輔社群計畫期末交流會議,從系所課程角度、學生學習社群角度,探討系所、教師之教學專業成長與學生之學習成效如何緊密連結,產生綜效。(撰文:校園記者臺文111董倩伶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教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