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和臺灣科技大學共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開放三校學生跨校讀輔系、雙主修,為了讓學生通學更安全,也更連結在地文化,1月18日在臺師大舉辦論壇,邀集近百位產官學界齊聚一堂,針對串連三校的特色通學單車道集思廣益,期盼建立起現代版的「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論壇」由臺師大地理學系規劃辦理,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及臺北市交通局副局長陳榮明、臺北市政府參議林士斌、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周永暉、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吳清如、臺灣雲豹公司總經理暨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理事長徐正能等引言與談。臺大系統執行長臺大副校長羅清華、臺科大副校長劉志成等也出席論壇。
吳正己校長開幕致詞表示,他最近試著騎單車往返臺大系統三校,路線上確實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間。隨著學生跨校選課人數增多,今年底公館校區新宿舍也將啟用,未來學生通學更頻繁流動,他希望能借助大家力量,透過論壇結合不同領域的專家,更清楚地勾勒出大學之道,一起努力完成這個目標,讓大學之道更舒適,也為在地社區和臺北市帶來正面影響力,
論壇主辦單位負責人之一的臺師大地理系主任林宗儀表示,臺灣大學系統間彼此合作密切,學生跨校通行的需求大幅增加,期待「大學之道」成為安全舒適的通勤選擇,更同時兼具效率和節能減碳,未來甚至可視相關發展,將路線擴及到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等校。
臺師大副總務長蘇淑娟表示,學校初步提出3條主題路線,有沿著河濱騎乘的河岸單車道、行經古亭與公館商圈的熱鬧單車道,及路線最短的簡單單車道。未來各路線將彙整沿途行經的都市古蹟、名人故居、公園綠地、社區商店、二手書店等,進一步強化特色,不僅為低碳通學路線,更帶動社區經濟與特色發展,提升在地生活環境。
臺北市交通局副局長陳榮明則指出,市府也希望透過特色通學單車道的建立,鏈結周邊生態,現在有關羅斯福路、新生南路的南北線已成形,問題主要在東西線。他也表示,市府過去已注意到東西線問題,但考量停車與車流量等因素,因此執行上有一定難度,需要大家一起克服。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學孔則以哥本哈根指標和臺北市交通數據作參考,認為自行車的友善環境需要路網、設施、服務和運具整合同時發展,並結合大眾在價值觀和行為改變,才能將自行車從休閒活動真正轉化為通勤通學的選擇。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張馨文對照歐美國家後疫情時代的復甦計劃,強調自行車可讓城市與疫情共存,讓居民在自己的社區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要交通方式滿足生活需求。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周永暉從創造大學與社區共榮的發展模式,提出在進行環境改造時獲取居民和商家的認同和共識十分重要。
第二場次以「通學道的現況和需求」為題,強調社會與文化串連的重要性,探索區域內的文化資產、休閒綠帶和商圈等。臺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陳惠美從綠色基盤分析建構城南大學生活圈,更以美國劍橋大學城作為效仿對象,講解自行車友善的實施方式。臺灣城市單車聯盟理事長詹凱盛則從臺灣城市單車聯盟的視角出發,以數據分析臺灣作為單車城市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針對臺灣將自行車納入日常生活進而邁向景觀美學的方向發展,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吳清如以美國為例,表示通學道的選定與優化,可成為日後永續發展和社區新發現的願景推動。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劉柏宏以區域特色作區分,將跨校區路徑願景劃分為安全、舒適和故事三個不同的路徑。(撰文:校園記者音樂系碩士班李學淇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