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876人
圖 新聞投稿
2022-01-10
鄭凱元教授受邀通識講座 以東西方哲學透析生死大問
圖
鄭凱元教授以莊子和西方哲學角度詮釋生死觀。他說,自我存在並非不變,死亡的到來是讓自我再經歷新變化,鼓勵人們活出新生命。
圖
鄭教授說,典籍中的文言文是陌生或難懂的,因此他努力搭起東西方哲學間的橋樑,用現代語言去把從小養成,但卻陌生的文化內涵重新詮釋。
圖
台下同學詢問鄭教授,如何將哲學實際運用於生活之中。
圖

死亡的恐懼、自我存在的疑惑從古至今持續困擾著人類心靈,更是宗教與哲學上歷久不衰的疑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講座110年12月29日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鄭凱元教授,以莊子和西方哲學角度詮釋生死觀。他說,自我存在並非不變,死亡的到來是讓自我再經歷新變化,鼓勵人們活出新生命。

鄭凱元為紐約市立大學哲學博士,目前是陽明交大心智哲學所專任教授,研究專長是語言與心靈哲學,腦神經科學哲學,維根斯坦與莊子哲學,並曾獲得國科會吳大猷獎、中研院年輕學者獎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過去也於普林斯頓大學,維也納大學,京都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布里斯多大學,慶熙大學,芝加哥大學,渥太華大學等校擔任客座學者。

鄭教授表示,原本在紐約學習英美分析哲學時,因某次在普林斯頓大學接觸到當代語言、心靈哲學巨擘Mark Johnston著作「Saving God」、「Surviving Death」,突然理解「莊周夢蝶」對自我的詮釋,引發他日後致力於用西方哲學觀點去重構莊子世界觀的契機。

「不知道是莊子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鄭教授解釋,莊子藉由奇特的夢表明「自我」的核心具有變動性質,打破人類原先認為「自我不變」的設定。他也強調,透過這般全新解讀,便可以發現莊子的寓言其實都在探問「自我」的議題,並展現出面對死亡的態度。

鄭教授說明,因為人預設了有一個本質不變、實體的自我,所以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恐懼這個「自我」從此消失。然而面對死亡的「我」,並非單純指「身體」而已,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非物理的「主觀性自我」,有的人將此解讀為「靈魂」。

「但莊子提醒了我們,自我本來就是變動不居的,死亡的到來,也只是讓自我再經歷新的變化而已。」鄭教授透過這樣解讀,鼓勵台下聽眾,擺脫對「自我」的執著,才能因此活出新生命,並且珍惜活著的每一刻。

他也提到,東方哲學包含孔孟哲學強調仁義禮智等概念,與英美分析哲學強調用科學邏輯方式探索哲學真諦有著很大差異,且典籍中的文言文是陌生或難懂的,因此他努力搭起東西方哲學間的橋樑,用現代語言去把從小養成,但卻陌生的文化內涵重新詮釋。

當被問及如何應用哲學於生活中,鄭教授建議同學,可以透過閱讀或多修一些不同的課來慢慢領略,像是藝術、社會學中不同的學科都含有哲學觀點,並透過行動和反思過程,將哲學和生活結合。(撰文:校園實習記者社教114陳廷安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