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美術館籌備處和英語學系課程合作,利用三週課堂時間,與英語系張瓊惠教授合開「行動文學:說故事的藝術及其應用」課程,從博物館的歷史開始,談到當代導覽員的職務,並透過工作坊,讓英語系學生體驗導覽實務,應用所學。
近年來教育推廣已成為美術館、博物館的重要業務,致力讓更多人接觸、認識展覽與展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美術館籌備處不僅打破館舍限制,與校內各單位協調規劃,將校藏畫作展示於本校各會議室、辦公室,這次也和英語系課程合作,由美術館籌備處蘇瑤華副主任以及籌備處同仁跨領域分享美術館的第一手知識。
第一堂課,蘇副主任以「21世紀的美術館定位」為題,簡述博物館作為機構的發展過程,以國內外博物館和師大美術館先前舉辦的展覽為例,解說博物館轉型過程與趨勢。隨著時代發展,博物館運用新方法探索展覽可能性,從收藏轉向教育,並希望能促進展品與民眾間的互動交流,像是去年師大美術館「以樹為名」計畫,將裝置藝術帶進校園附近社區,並舉辦散策導覽活動,吸引民眾的好奇心。
美術館可以走出既定場所,學生自然也能主動走進藝術領域。接連兩週,籌備處同仁分享了博物館導覽員的工作內容,解析如何做導覽前的準備、構思導覽內容架構、以及針對不同年齡層觀眾的應對方式等,最後,同學們親臨行政大樓第二會議室,欣賞其中展示的校友作品,經過資料研讀與分組討論,大家在畫作前練習以英文導覽。
有修課同學表示,梁秀中老師〈1959年師大圖書館〉樹蔭下的粉紅色,可能是呼應女學生的衣服或建築屋頂的色彩。也有學生指出,陳景容老師〈師大大禮堂前遠景畫作〉雖然色調灰冷,但畫面中央的大禮堂色調溫暖,充滿希望,還有施並錫老師畫作〈大學之門,2009〉畫作描繪師大正門的景象,色塊分明、筆觸清晰,呈現出校門巍峨壯麗之感。導覽員工作坊提供學生面對面接觸藝術品的機會,過程中加入對畫作的理解,運用說故事的技巧,也拉近與藝術作品的距離。
蘇副主任表示,未來美術館會不斷用新方法找到新群眾,這次與英語系的系列合作課程就是走向新群眾的嘗試之一。師大美術館將進入校園空間、進入課堂,打破過往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張開雙臂歡迎每個人來到藝術的懷抱。(資料來源:美術館籌備處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