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1月24日通識教育讀書會,邀請獨立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以他的著作《真相製造》一書,探討現今假新聞生態。他強調,要抑制假新聞,必須提升民眾的媒體試讀能力,選擇安全的瀏覽網站、不聽信資訊來源不明消息,才能避免在資訊充斥的生活中迷失方向。
劉致昕畢業於政大外交系,曾於任職於《商業周刊》、《金融時報》。2018年隨著《報導者》前往瑞士交流,陸續開始進行國際報導,他也為《商業週刊》、《報導者》、《端傳媒》等媒體供稿,2020年升任《報導者》副總編輯,順應時代潮流,主持Podcast節目《The Real Story》,隔年寫下《真相製造》一書,帶領閱聽者剖析新聞真實的議題。
劉致昕提到,「假新聞」現象要追溯到接收資訊的來源,管道從過去傳統電視臺、廣播,慢慢轉型為常見的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每個人可成為資訊發布者。他舉例,在通訊軟件上,家庭群組流通未經證實的治療偏方、政治資訊等,可能反應了世代價值觀上的差異,導致長輩對資訊媒體的深信不疑,忽略了媒體轉型後的資訊混亂。
假新聞的生態體系,背後有資訊傳遞的動機與金源市場,劉致昕以加入「內容農場」的親身經驗分享,透過社群分析師的報告,散佈者可熟悉平臺風向,再透過網路紅人、意見領袖,或是以賺點閱率賺錢的網軍發佈資訊,因此在社群網路上隨意滑到的文章,都可能是間接傳遞思想的載體,悄悄植入人心。
說起《真相製造》的寫書理由,劉致昕作為一個傳遞資訊的媒體工作者,他看見了資訊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與情緒,走訪過世界各國的他發現,選舉前後的資訊網路,更容易煽動人民的思想及情緒,如果無法在資訊亂流中堅守媒體價值,將可能帶來動盪的社會氛圍,背後其實凸顯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他也強調,假新聞的抑制,需透過政府、公民團體、第三方組織及整個新聞媒體的生態體系共同努力,而這樣的過程仰賴時間及社會結構的互動,才能讓媒體產業的查核組織更加健全。(撰文:校園記者公領111廖敏涵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